周末的清晨,不少来往的市民们左手拎着刚买的包子、油条,右手端着一杯插着胡萝卜的拿铁——在苏州姑苏区彩香菜市场门口,刚开业四个月的“豆坊咖啡”,竟意外成为周边六七十岁阿婆爷叔们的“新宠”。90后主理人刘姝将家族的豆腐手艺与咖啡文化“撞”在一起,选用菜市场的新鲜蔬菜,创作出一杯杯接地气的咖啡,让“早C”也成为了银发族的时髦选择。“咖啡也能像豆浆一样,成为老百姓买完菜顺手捎一杯的家常饮品。”刘姝说。
阿婆、阿姨们成了咖啡常客
“77岁的我,正年轻”胡萝卜蘸奶盖,七旬阿婆成为咖啡“银发粉”
7月26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彩香菜市场,刚到门口便闻到一股浓郁的咖啡香。“豆坊咖啡”店内,刘姝站在吧台后,动作熟练地调配着一杯创意饮品。一位面带笑容的阿婆正站在吧台前等候。“牛阿婆,今天的胡萝卜特别脆甜,奶盖也做得刚刚好,正好配在一起!”刘姝熟络地递上刚制作好的咖啡。阿婆笑着接过杯子,拿出搭配在杯中的那根蘸奶盖的胡萝卜,咬了一口:“这胡萝卜的清甜带着淡淡的咖啡味,真的很不错!”
胡萝卜豆乳拿铁
牛阿婆笑着告诉记者,她今年77岁,就住在菜场边上的小区。她女儿在西山经营一家民宿,咖啡几乎成了女儿的“每日必需品”,每天都换着花样喝。“她总给我捎来各种口味的,我跟着尝尝,喝着还真不错!”这杯插着胡萝卜的“胡萝卜豆乳拿铁”,如今成了牛阿婆的心头好。她端起杯子,又抿了一口,语气里带着点小骄傲:“77岁怎么了?我觉得自己还年轻得很!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我有什么不能试的?瞧我这身子骨,结结实实!”说完,她利落地起身,拎起菜篮子,脚步轻快地汇入了熙攘的买菜人流中。
随后的十分多钟里,散步的爷叔,买完菜的阿姨,上完兴趣班的孩子……纷纷光临“豆坊咖啡”。一位爷叔要了杯豆乳拿铁,端着在菜场过道里边踱步边品咂;两位结伴而来的阿姨点了抹茶拿铁,站在店门口聊着家长里短,手里的咖啡杯和菜篮子相映成趣;刚下课的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心满意足地捧走了一杯霸气青柠……小小的咖啡店内,一时间人来人往,咖啡香、谈笑声、菜场的烟火气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刘姝在吧台后麻利地应对着,脸上始终挂着浅浅的笑意。
邻居摊主“直供”新鲜蔬果,凭健康实惠“粘”住街坊
刘姝告诉记者,像牛阿婆这样的忠实“银发粉”,在“豆坊咖啡”店比比皆是。顾客们的捧场,源于多个方面,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对原材料的严格挑选和创意搭配。她的“秘密基地”——位于店面正上方的彩香菜市场二楼,正是她能第一时间获取并处理新鲜本地食材的关键所在,这构成了她制作新鲜、健康创意咖啡饮品的独特优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跟随主理人刘姝,走上彩香菜市场二楼,穿梭于摊档间,刘姝如数家珍:“这家专供有机小胡萝卜、羽衣甘蓝、彩椒,那家的橙子、芭乐品质一流……” 对刘姝而言,这些楼上的邻居摊主,就是她“近水楼台”的“鲜”机所在。每天清晨,最新鲜的货直接送到咖啡店,从摊头到杯里,几乎零距离。
楼上邻居摊主“直供”新鲜蔬菜
刘姝说,“邻居”直供为她带来了“看得见的新鲜”,可以让顾客们喝得格外安心,也省下了部分原料运输的成本。“我的每杯咖啡定价,比市面上的品牌门店便宜5到8元。”刘姝坦言,省下成本,让出利润,可以更好地换来街坊们“舌尖上的信任。”而这份信任,正是小店扎根老菜场、赢得“银发粉”青睐的核心密码。
23元的胡萝卜拿铁、黑芝麻豆乳拿铁,16元的橙C美式,8.8元的霸气青柠……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半,“豆坊咖啡”内每天至少要卖掉上百杯饮品。这些创意饮品背后,是刘姝对健康、美味与实惠的坚持。“苏州的美食真是琳琅满目,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蔬果。下一步,我想研发更多苏州本地的特色饮品,把健康、营养、美味和实惠带给更多人。”
用豆乳和咖啡“碰撞”传统市井,也为童真留一席“涂鸦地”
“我做的咖啡不仅是为年轻人准备的,它更应该贴近生活,接地气!”把咖啡店开进菜场,本身就是刘姝一次“不安分”的跨界宣言。这位90年出生的南通姑娘,家族从事豆腐豆制品生意已有几十年。她在苏州当地高校毕业后,便选择留在苏州工作。去年,听说苏州彩香菜场改造招募年轻主理人,她心动了。“咖啡为啥非得‘端’着?它也能像豆浆,是老百姓买完菜顺手捎一杯的家常饮品。”“谁说菜市场就不能开咖啡店?谁说咖啡店只属于年轻人和玻璃大厦?谁说菜市场就不能有温馨角落?”这三个反问,是她击碎刻板印象的初心。犹豫再三,她盘下门口铺位,决心用豆乳和咖啡“撞”一下传统市井。
开在菜市场里的“豆坊咖啡”
店内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刘姝的心思。仿豆腐形态的吊灯透着匠心、每周更换的时令花草带来生机、最妙的是角落里一排空汽水瓶和彩笔——这是孩子们的“涂鸦乐园”。刘姝向记者分享道,家长在买菜时,可以放心地将孩子“托管”在这里。店员会抽空为孩子们提供画笔和彩瓶,教他们在瓶子上手绘。画好的瓶子,或留在店里装点橱窗,或被孩子当宝贝捧回家。夕阳斜照时,趴在窗边专注涂鸦的小小身影,映着五彩斑斓的瓶身,成了菜市场里最柔软的风景线。这一隅天地,让浸润着烟火气的日常,也悄然晕开了童真与艺术的微光。
创业4个月“幸福胖”5斤,与隔壁点心店推出联名款套餐
创业仅仅4个月,刘姝没想到的是,开店后的“甜蜜烦恼”——她的体重竟然增加了5斤。“喏,刚出笼的黄山包子,趁热!”“小刘,尝尝我家新炸的姜记大排!”隔壁朱新年的汤圆、赵天禄的油汆团子,常常“不经意”出现在她柜台。“大家你塞给我尝鲜,我回请你喝咖啡,开业才四个月,我硬是‘幸福胖’了五斤!”刘姝笑着“抱怨”,这甜蜜的“负担”让她不得不开始吃轻食减肥。
菜场内的美食琳琅满目
互助远不止于“投喂”。冰箱爆满时,楼上相识不过几月的商户大哥大手一挥:“放我这!地方管够!”隔壁店铺临时缺冰块,伙计探头喊一声:“刘姐,借点冰!”刘姝总是爽快应允。
豆坊咖啡还与隔壁朱新年点心店一起“联动”,推出了“馄饨+咖啡”联名款套餐,凭双方小票互打八八折,吸引了更多顾客光临。“在这儿,创业真不是一个人的事。”刘姝感慨,那些开店几十年的老大哥常来关切:“小刘,生意咋样?有啥要帮忙的吱声!”菜市场独有的“江湖义气”,让冰冷的商业竞争,化作了温热的并肩前行。
用有温度的“笨功夫”点单,把街坊们的口味记心里
“我们的咖啡,是要有温度的、接地气的。”在扫码点单盛行的时代,刘姝和店员们固执地坚持着一项“笨功夫”——人工点单,与每位踏进店门的顾客聊上几句。这份坚持,源于她对街坊邻里口味的了然于心。
她指着角落刚坐下的阿姨说:“你看张阿姨,第一次来喝咖啡,尝了一口直皱眉喊‘苦煞哉!’现在啊,不用她开口,我就知道推荐豆乳拿铁,咖啡少一点,这样甜度刚好合她心意。”目光转向一位好奇张望菜单的老伯:“李伯伯就不同啦,是个‘老顽童’,最爱尝鲜!上周新出的羽衣甘蓝橙汁,他第一个试,喝完直竖大拇指,说‘清爽!再来一杯!’”这些细碎的喜好,被刘姝默默记在心里,化作点单时一句贴心的推荐。
刘姝正与顾客面对面交流点单
“多问一句,多聊一会儿,咖啡的味道就不同了。”刘姝相信,这份带着人情味的交流,是冰冷的机器无法替代的。它让一杯咖啡,从单纯的饮品,变成了连接人与人、温暖老菜场的纽带。“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看着他们喝得开心,这店才真的有了‘温度’。”
当咖啡机工作的声音融入讨价还价的市声,当青年人的手艺赢得银发族的青睐,当商户间的互助成为日常,这座承载千年烟火的彩香菜场,便在这批青年主理人的手中完成了静水流深的焕新。 一杯从菜场里“长”出来的咖啡,用胡萝卜的脆甜、豆乳的醇厚,悄然融化了横亘在咖啡文化与市井生活、年轻创业与银发社群之间的无形之墙。它证明了,烟火气与精致感并非对立,传统与新潮也能在舌尖握手言和,共生共荣,活色生香——这或许就是一座古城最动人的新陈代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实习生 张沁雨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