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民族饮料品牌落幕,由吴京代言的大窑汽水卖身美国私募巨头。
近日,有媒体爆出,美国私募巨头KKR通过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以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收购大窑母公司远景国际85%股权。
过去三年,大窑频传寻资动作。2023年传可口可乐,2024年换成了维维股份,今年则是KKR,这一次靴子终于落了下来。
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类饮料品牌的发展路径不同,大窑不是从“零售货架”走出来的汽水品牌,而是一个被餐饮渠道推上来的“啤酒替代品”。
上世纪90年代,创始人王庆东蹬着三轮车在内蒙古街头巷尾卖汽水,他敏锐地发现小卖部老板总嫌汽水利润薄,宁可多进啤酒,饭店老板则嫌弃汽水不够上头,而消费者需要一种既能解腻、又具仪式感的饮品,尤其是司机、女性和非饮酒人群,对“无酒精但有酒感”的饮料需求旺盛。
1996年,王庆东收购了当地一家濒临倒闭的“八一饮料厂”,后改名为大窑食品厂。大窑绿色玻璃瓶、金属瓶盖的包装,以及浓烈口感和强烈气泡,赋予了大窑嘉宾“类啤酒”的仪式感与爽感,完美契合北方消费者“豪饮”的饮食文化。
这种“酒感汽水”不仅填补了非酒精场景的品类空白,还以低成本实现了高溢价。一瓶大窑嘉宾的出厂价不到2元,经销商卖给饭店的价格是2.5元,终端售价却能做到5-6元,单瓶毛利3元以上,远高于可口可乐等传统碳酸饮料产品。大窑迅速成为餐饮店老板“最赚钱的饮料”,也成为北方城市大排档的“标配汽水”。
2014年,王庆东制定“全国化三步走”,大窑开始全国扩张,聚焦烧烤摊、大排档、农家乐等餐饮渠道。而大窑发展历史上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21年,这一年,公司制定了“大汽水,喝大窑”的品牌超级口号,立志开创大汽水品类。
大窑先是启动品牌营销升级,次年签下吴京为代言人,投放央视广告,并在北上广深铺设地铁、电梯广告。于是,从地铁站、电梯间、商超,到央视黄金档、电商、新媒体渠道,带有吴京标志性笑容的大窑汽水广告几乎形成刷屏之势。
通过和餐饮场景绑定,大窑成为了“饭搭子”。2023年,其营收达32亿元。2024年,大窑在全国30个省市建立分销网络,覆盖超50万家餐饮终端,产能从2015年的年产5000万瓶跃升至2023年的3亿瓶。据行业估算,2024年大窑营收突破50亿元。
然而,大窑品牌叙事围绕“男人汽水”“豪爽解腻”展开,这种营销方式具有强区域依赖性。在内蒙、东三省、华北等饮食偏重口、渠道相对分散的市场环境下,大窑借助低价、重口感、玻璃瓶包装迅速完成渠道穿透。但越往南走,这种模式的边际效应递减。
某种程度上,大窑更像一个稳健的中型企业,虽然已经构筑了可观的现金流体系,却还没有找到下一个可规模化、能突破边界的品牌方向。近几年,“低价难持续”“添加剂争议”等问题,让大窑在一二线城市的扩张步履维艰,如今的大窑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作为美国私募巨头的KKR,近年来在亚洲消费品领域频频出手,如投资印度Blue Tokai咖啡、越南Masan集团,看重的是可规模化的增长故事,此次收购大窑,被业内认为是KKR“在大窑身上看到了蜜雪冰城的影子”。
在资本的加持下,大窑汽水是会成为第一个真正全国化的国产汽水品牌,还是会因为整合不畅而陷入泥潭?对大窑来说,这将是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