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湿气最重的时段。
高温与湿气交织既需防暑降温,又要借充沛阳气把握“冬病夏治” 的黄金期,中医理论认为三伏养生关键在“清暑湿、护阳气、调脾胃”。
那么,如何在炎炎三伏里既不被热浪“击倒”,又能巧妙抓住这份“天灸”之力呢?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南华大学附属职业病防治院)专家来教您~
三伏天湿热当道,脾胃易受“湿邪”困扰,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不适,饮食调理需把握“清补利湿、温阳防凉”原则。
1.多吃清热利湿食材:冬瓜、苦瓜、丝瓜可清热解暑,绿豆、炒薏米(炒制后减轻寒性)、赤小豆能健脾祛湿,搭配食用可缓解口干、腹胀等症状。
2.适当温补护阳:晨起喝一杯姜枣茶(生姜 3 片 + 红枣 3 枚),能驱散体内寒邪,尤其适合常喝冷饮者;虚寒体质人群可适量食用羊肉、鸡肉,借三伏阳气温补身体。
3.忌生冷伤脾胃:冰饮每日不超过 1 杯,且避免空腹饮用;西瓜、绿豆汤虽解暑,但过量易伤脾阳,可加陈皮或姜片调和寒性。补水应遵循“小口慢饮”,以温开水、荷叶茶或蒲公英茶为宜,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脾胃负担。
三伏养生需“顺应自然、劳逸结合”,既要避免高温伤身,也要防止贪凉受寒。
1.规律作息,午时补觉:夏季宜“晚睡早起”,但晚睡不超过 23 点,早起可在 6-7 点;午休 20-30 分钟能补养心阳,缓解上午疲劳,切忌久坐熬夜耗伤阳气。
2.科学使用空调: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 26℃以上,避免冷风直吹颈部、腹部、膝盖等部位;睡前可关闭空调或调至微风,腹部盖薄毯以防寒邪入侵。
3.防潮避湿:出汗后切勿立即冲冷水澡或进入低温空调房,待汗止后用温水擦拭,防止寒气侵入。
高温天气下,运动需“避热就凉、适度而为”,以“微汗不疲” 为标准。
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运动,推荐八段锦、太极拳、散步、游泳等温和项目,运动强度降至平日的70%,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伤津。出汗较多时,需补充电解质水(如淡盐水),防止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1.三伏贴:针对老寒腿、鼻炎、咳喘等寒症,由医生辨证选穴(如关元、肺俞)贴敷,阴虚火旺、孕妇及皮肤过敏者禁用。
2.艾灸:阳虚怕冷者可艾灸大椎、足三里穴,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3.晒背:每日9点前或17点后晒背 15 分钟(注意遮头护颈),借日光补充阳气。
4.泡脚:睡前用40℃左右温水加艾叶或生姜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忌泡脚后吹风。
1.贪凉无度:空调直吹、过量冷饮易引发 “阴暑”,导致腹痛、腹泻。
2.高温剧烈运动:易造成脱水、中暑,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3.熬夜耗阳:熬夜会损耗阳气,加重心烦、乏力等症状。
4.久坐不动:缺乏运动易致湿气滞留,引发关节酸痛、消化不良,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5.情绪失控:高温下情绪激动易升高血压,增加中风风险。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南华大学附属职业病防治院) 张奎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