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世界都在拥抱预制菜带来的解放——把人们从厨房的油烟和繁琐中拯救出来时,一个问题被抛了出来:“为什么中国人不爱吃预制菜?”
美国网友率先开炮:“这问题太可笑了!中国人对‘锅气’和现炒的执着简直是一种迷信!
预制菜明明更高效标准化,食品安全性更高。
他们的拒绝更像是一种文化傲慢,不愿意接受现代食品工业的进步。
看看我们的超市,预制菜拯救了多少忙碌的家庭?事实胜于雄辩!”
在他眼中,厨房不是创作间,而是加油站,“锅气”这种玄学,大概和东方神秘力量属于同一范畴,远不如一份标注着卡路里和生产日期的标准化食粮来得实在。
他说的“文化傲慢”特别有意思,仿佛拒绝一种工业产品,就是拒绝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我过得很好,所以我的生活方式就是标准”的自信。
法国网友立刻反驳:
“因为中国人对美食的尊重令人钦佩!烹饪是文化和情感的传承,不是流水线燃料。
预制菜?那是没有灵魂的化学混合物!我们法国人同样鄙视工业速食。
为什么中国人不爱?因为他们味蕾没被汉堡摧毁,还能尝出新鲜和传统的区别!”
这种论调,更像是一种自我标榜,通过赞美别人来肯定自己的高雅品味。
日本网友表示不解:“作为便利之国无法理解…我们的便当、便利店预制餐品质极高且普及!
中国人是否太拘泥于手工标签了?很多高端日料也是预制,但食客根本吃不出。
这其实是信任问题,如果中国食品监管更透明,预制菜也会被接受。”
这位日本网友认为当“高端日料”都能预制得天衣无缝时,说明技术本身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我们凭什么相信那份密封包装里的东西?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万亿元,一个万亿级的庞大市场,却始终伴随着消费者对“科技与狠活”的深深忧虑。
印度网友总结陈词:
“典型西方思维!总想用工业方案解决一切!中国家庭追求新鲜食材和每日烹饪,这是健康智慧!
我们的家庭也一样。
预制菜充满防腐剂,味道单一。不爱吃才是对的选择!
这无关保守,而是谁掌握自己厨房的主权问题!”
这不再是吃什么的问题,而是“谁说了算”的问题。是工业巨头决定我们的餐桌,还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