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宿州7月22日消息(记者徐秋韵)七月骄阳似火,安徽萧县伏羊文化节的热浪更添几分浓烈。
老街深巷的羊肉汤馆里,蒸汽缭绕,香气四溢。“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古老谚语,在食客们满足的谈笑间口口相传。本地老饕与慕名而来的游客围坐一堂,一碗碗汤色浓白、滋味鲜醇的伏羊汤下肚,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暖意与满足感油然而生。
七彩农业绘就富民丰景
伏天吃羊肉、喝羊汤已经成为萧县的一种饮食文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伏羊节”。每年入伏前后,吃羊肉、喝羊汤已成为萧县人刻在骨子里的仪式感。
这碗承载着千年养生智慧的羊汤,早已超越美食本身,成为撬动萧县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引擎。目前,全县白山羊存栏量达60余万只,常年出栏140余万只,实现养殖环节产值21亿元,带动1.6万户农户稳定增收。
萧县乡村振兴多彩农业物产馆工作人员向客人推介近期推出的手工羊肉水饺(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在萧县乡村振兴多彩农业物产馆,工作人员热情地向访客推介着新近推出的“手工羊肉水饺”。“伏羊文化节期间,不少游客来到萧县,我们的手工羊肉水饺很受欢迎,接下来还将走进萧县的各大商超。”萧县乡村振兴多彩农业物产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萧县白山羊产业和羊肉水饺是萧县布局“七彩农业”产业链条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一个生动缩影。步入物产馆,如同走进一个缤纷的农业调色盘:“紫”的葡萄晶莹剔透,“红”的辣椒热烈奔放,“橙”的胡萝卜鲜艳饱满,“绿”的芦笋鲜嫩欲滴,“黄”的肉牛产品质优味美……这座1000余平方米的物产馆集产品展示区、交流合作区、电商直播带货中心于一体,汇聚了萧县各类特色优质农产品,如声名远扬的萧县羊肉汤、皇藏峪蘑菇鸡、甜品可口的葡萄汁等。
萧县乡村振兴多彩农业物产馆的各类当地特色优质农产品(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
萧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禀赋,精绘“七彩农业”版图,也结出丰硕果实。截至2024年,“七彩农业”总产值已突破60亿元,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更是攀升至230亿元。作为全县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明星集结地”和品牌推广的核心窗口,物产馆通过有效整合资源、持续创新展销模式,不断为“萧县味道”注入品牌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力推动着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天地,成为富民增收的坚实支柱。
翰墨丹青赋能文化强县
当舌尖上的盛宴余韵未消,萧县另一张熠熠生辉的“国字号”名片——深厚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底蕴,在城市的文化新地标中徐徐展开画卷。
在7月20日刚开街的萧县书画文化街区,墨香涌动。书画爱好者们或凝神驻足细赏佳作,或即兴提笔挥毫泼墨,翰墨丹青的雅韵流淌其间。
这座占地34542平方米的街区,不仅是书画艺术的“聚集地”,更是多元业态的“融合体”。萧县书法家协会、萧县美术家协会、萧县书画院等10家本地顶尖书画机构率先入驻,汇聚21名中美协会员、30名中书协会员。汉服、摄影、根艺、奇石协会等关联业态正陆续加盟,为街区注入更多活力。
在龙河艺术空间,书画家正在活动室作画(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由萧县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打造的龙河艺术空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风景如画的龙河景观带上。
“我们致力于搭建一座桥梁,让艺术家的创作心血与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此相遇、共鸣。”龙河艺术空间负责人、萧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刚表示,这里不仅是一个高雅的艺术审美殿堂、活跃的展览交流平台,更积极探索着艺术与生活、创作与消费的深度联结。
游客在龙河艺术空间欣赏书画展览(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打造文化消费的“新场景”、文旅融合的“新平台”,这正是萧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系统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发展壮大书画关联产业、加强对外交流与宣传推介等多措并举,精心擦亮“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这块金字招牌,为县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和创意势能。
从伏羊汤升腾的袅袅烟火气,到书画街流淌的悠悠翰墨香,萧县以“七彩农业”滋养着物质生活的丰饶富足,更以“书画之乡”涵养着精神家园的沃土。美食养身,书画养心,在物质与精神两翼齐飞的共振中,萧县正铺展出一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百姓和乐的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