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国内这些景点也不知道怎么了。
不管本身多有格调,最后都能被改成KTV既视感。
甭管是李白醉过酒的千年古楼,还是苏轼赏过月的江南水乡,只要太阳一落山,立马变身夜店现场。
红的绿的蓝的紫的,高饱和度灯光一打开,古镇、古桥、古溶洞,瞬间穿越到《西游记》里的盘丝洞。
格调呢?韵味呢?
最近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就上演了一出KTV大变身。
这座1700米长的大桥,原本有个"野生景点"的隐藏属性,下雨时桥两侧泄水孔会形成天然雨帘,配上水雾里的远山近水,被网友称作"通往异世界的大门"。
再搭上《星际穿越》的BGM,那简直就是科幻大片现场。
结果施工单位一掺和,空灵秘境秒变地府蹦迪现场。
大桥底下架起钢琴,搞起了"城市灯光音乐社",想打卡?先交100块押金,再加上200块最低消费。
原本典雅的中式审美,直接被"武汉"打卡字和五颜六色的氛围灯取代,免费的瀑布愣是变成了收费夜场,本地人气得连夜给市长打电话投诉。
再给大家说一个。
桂林象山景区搞了个“爱情岛”,本意是浪漫,结果摆出一排情侣灯箱塑像:裸体拥抱、激情热吻,造型直白得像情趣用品店橱窗。
再加上晚上姹紫嫣红的灯光,简直就是进入了红灯区的既视感。
家长带孩子散步,孩子问“叔叔阿姨在干嘛”,爹妈只能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市民投诉炸锅:“免费公园搞这出?”
最后景区连夜拆灯箱,但“低俗审美”的帽子已经焊死在头上。
滕王阁更惨。当年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江南名楼,如今被网友调侃成"江面发廊"。
五彩射灯360度无死角扫射,站在楼前,半点想不起唐诗宋词,倒像是站在某二三线城市的足浴城门口。
溶洞?那更是活脱脱的重灾区。走进国内任何一个溶洞,都像闯进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歌舞厅。
钟乳石被红蓝绿紫的灯光裹得严严实实,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十年前就警告过:彩色灯光会破坏溶洞生态系统,影响藻类生长。
可景区照样把喀斯特地貌打造成妖精洞府。
全国各地都有的古镇就更不用说了。白天看,江南的小桥流水和北方的深宅大院各有各的韵味。
可一到晚上,整条街直接变身大型KTV包房。
大红灯笼配着高饱和度射灯,千年石板路上满是网络神曲的歌声。
为什么景区集体患上"灯光饥渴症"?一个字:钱
有数据显示,游客停留超过5小时,二次消费的概率就飙升到78%。
面对这样的"现金奶牛",谁还管什么审美节制啊?
从投资角度看,传统文化夜游项目得5-7年才能回本,但灯光秀却能做到快速回本。
更妙的是,这类"亮化工程"还能申请国家的专项补贴,不仅见钱快,而且还有外快拿。
除此之外,灯光还能直接刺激游客掏腰包。
神经经济学研究发现,高饱和色光能让大脑多巴胺分泌提升50%,闪烁的灯光刺激大脑奖赏回路,能让游客消费意愿提高40%。
声光电组合起来更厉害,能让游客花钱时的痛感降低62%。虽说30分钟后大脑就会疲劳,但足够让游客在纪念品店冲动消费三轮了。
当灯光成为视觉污染,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
乌镇火了之后,全国冒出2800多座正在开发或已经开发的古镇。
90%的古镇夜景都是复制粘贴:大红灯笼配高饱和射灯,烤鱿鱼摊旁边摆着拼多多同款手作小摊,"我在XX很想你"的路牌成了标配。
游客逛完两个就会懵圈:我是谁?我在哪?为啥全国的古镇都长一个样?
更讽刺的是,这种"夜店审美"正在反噬景区口碑。
武汉杨泗港大桥改造后,网友心疼地说:"已经很久没见过纯天然的景点了"。
滕王阁的彩虹射灯被全网吐槽。
古镇游客抱怨"想找个安静地方比找Wi-Fi还难"。
更可怕的是,这种"千镇一灯"的审美正在毁掉真正的文化体验。
当游客挤在爆闪灯下拍完抖音就走,谁还会去了解汪满田鱼灯600年的非遗传承故事?
当溶洞成了灯光秀的背景板,谁还会在意钟乳石是经过百万年才形成的自然奇迹?
景区灯光本应是锦上添花,现在却成了焚琴煮鹤。
当最后一盏原生态的灯被RGB射灯取代,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夜色,更是与历史、自然对话的能力。
(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