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促使各行各业改变了生产经营理念,像现代化、数智化发展。
2009年九寨沟首先提出了“智慧景区”的概念,其后国内其他知名景区也逐渐升级改造为智慧景区。到了如今,这一概念已经成为业内共识,高A级景区建设智慧景区几乎已成为标配。
智慧景区建设规范有哪些
那么智慧景区建设规范有哪些呢?为什么现在各地都在建设智慧景区?
我们先来回答后一个问题。
旅游业本身涉及多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可以带动景区周边多行业经济发展。而随着国内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游客需求提高、监管部门要求提升、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等多因素,建立智慧景区就非常有必要了。
对于景区自身来说,建立智慧景区可以提升评级、强化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则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是打造旅游投资环境的助推器。
总的来说,建设智慧景区不仅对景区自身有好处,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等也有诸多好处。
智慧景区建设规范:
一、智慧景区定义:
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感测、分析、整合景区旅游生产活动中的各项关键信息,结合景区区域环境、资源特色、业务流程与实际服务需要,实现智慧服务、营销、管理、集成应用,并运用到景区实际经营管理中。此类景区可称为智慧景区。
二、建设智慧景区的总体要求
1、编制智慧景区建设总体规划;
2、设有独立信息化部门;
3、建立人才培养、景区安全、景区运维等体系;
4、建立目标责任制、考评机制;
5、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保障景区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涉密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
6、建立包含项目建立、实施、运作、监控、评审、维护和改进的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7、运用多种创新技术、手段和方法,全面提升景区环境质量、景观质量和服务质量;
8、建立景区各信息化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景区管理、服务、营销信息的集成应用。
三、智慧服务
1、建立景区门户网站,用于旅游信息发布、客流量信息展示、门票预订、餐饮住宿预订等等;
2、设立电子信息栏、信息显示大屏等设备,以及通过社区短信、公众号消息推送等方式向游客推送景区最新旅游资讯信息;
3、建立票务系统与核验门禁,保障游客线上线下多渠道购票,线下多设备多方式核销入园,并做好票务数据管理工作;
4、建立智能停车场及配套服务设施,对车流车况智能分析,相关信息数据接入景区大屏显示系统;
5、建立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景区介绍、交通、信息发布、互动、讲解、查询、导航等服务,涵盖线上导览与线下导览指示牌等;
6、运用VR、AR等等技术手段建立数字虚拟景区并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游客提供虚拟旅游体验;
7、提供自助售货机、无人商店、智能自助点餐等智能售卖服务;
8、建立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答疑解惑、推广宣传景区,支持游客在线评价,设立多渠道建议投诉通道并通渠道告知游客处理结果。
四、智慧营销
1、做好景区品牌推广工作,先制定计划,再利用线上线下智慧营销手段、媒体渠道等扩大景区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提高游客认知度;
2、利用多种网络渠道、会议会展、知名旅游网站、自媒体等渠道进行整合营销,持续营销景区开展旅游营销;
3、多渠道沉淀游客数据及旅游相关事件数据,建立游客行为分析系统,针对游客消费偏好开展精准营销;
4、开展景区电子商务营销,利用多种新媒体营销渠道在线销售景区各种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电商服务,做好相应电商管理工作。
五、智慧管理
1、景区资源管理,对景区的气象水文、生物、自然景观等资源进行监测或监控,并建立信息化数字化全套检测流程与制度;
2、景区经营资源管理,对景区商业资源部署、商铺经营、交通运输车辆调度、经营监管、合同、物业规范等进行体系化规范管理;
3、景区行政管理,包括财务、景区项目、客户关系、供应商等方面的智慧管理,并建立事务协同办公系统、数据分析辅助决策制定制度;
4、景区监控监测与预警管理,包括视频监控、客流监控、客流预测预警、舆情监测,以及车船车辆管理、电子巡更,建立综合管控平台,设立多种应急预案,对危险源进行监控,并设立应急广播、多项应急救援制度。
六、信息资源建设
1、资源库建设,包括GIS数据、旅游资源数据、游客数据、多媒体数据、旅游诚信数据等;
2、对景区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分类、规划,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3、建立资源交换体系,集成协议转换、加密、压缩、交换过程监控等技术便于管理,预留数据接口与旅游主管部门平台对接,上报数据。
七、基础建设
1、网络通信建设,建立便利的网络连接方式,互联网有线无线连接,以及实现移动通讯网络信号全覆盖;
2、建立感知系统,包括物理环境感知、活动情境感知、设备感知、人员身份感知,应符合但不限于GB/T 34678 等相关标准;
3、数据库与服务器建设,配置数据管理、用户数据、媒体数据、备份数据等应用服务器、文件服务器、资源服务器、备份服务器;
4、建立信息安全制度,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的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预警,应符合相关等级保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