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是中国古代城池防御的第一道防线,是城池防守体系的重要一环。普通人口中和眼中的护城河,是围绕着城墙、人工开凿的防护水道;实际上的护城河,其实是城池外部所有人工、半人工和天然形成的,有着军事防护作用的水体。人工开凿的护城河在中国历史中十分常见,不过有些护城河有点特点——没有水,而没有水的护城河则被称为“城隍”。《说文解字》中解释城隍: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这类名为城隍的护城河多分布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又称其为“旱壕”。

护城河是最浅显易懂的称呼,古时候的人们会冠有多种不同的名称:“淢”、“洫”、“壑”“禁沟”、“黄池”、“汤池”、“墙堑”、“城濠”、“城河”等等,这里就不全部列举出来。护城河是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秦汉至两宋时期运用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称谓差异也是在漫长的历史时光中磨合出来的,其规制经历了块状到条状、狭隘到宽阔,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护城河其实是历史中最完备的护城河。
古代之水,分有军事防御用水和军事进攻用水,护城河自然是属于前者,后者多是水灾、江河的水。世人多认为古人愚昧无知,可是许多东西在中国古人手中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许多现代人做不到的事,他们都做得非常巧妙,令后人叹为观止,护城河亦是其中一件。
护城河的开创与奠基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涉及后世方方面面的东西诞生于此时,同样它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的重要篇章。近代学者指出,河南省内在西周及其之前城址不足30座,可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130余座。可以这么多,春秋战国是大兴城池的重要时期,城池大兴,护城河自然也少不了。春秋前期,诸侯之间以野外车战为主,兵对兵将对将,摆开阵型一同进攻,兵车的数量是判断一个国家强弱的主要标准,“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等由此而来。所以对城池的防御未进行过多重视,即使是城墙和护城河,这些基本的军事防御工事的建设也没有过多的关注。所以这一时期的城池修筑较为简单,除居住外,没什么多余的功能。

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频发和激化,各种不同形式的战争出现,城池也被搬上战场,成为交战双方的争夺重点,战争中心也从野外硬碰硬,转向城池攻防。《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由此可见,易守难攻已是当时城池所追求的一大关键。承接春秋争霸的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战争变得更加残酷、激烈和持久。为了保护国家不被敌人轻易轻掠,各国纷纷在境内郡县广建城池,以此基础构筑防线。
孟子回答滕文公关于如何在齐楚两大国之间生存的问题回答道:“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凿池筑城”不止是小国立足乱世不被灭亡的根本,还是大国也需要依仗的重要根据,齐相管仲言:“若夫城郭之厚薄,沟壑之浅深,门闾之尊卑,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几之。”这里的沟壑即护城河。兵法大家魏缭说城池无法攻破,主要原因就在“城高池深”。足见当时护城河已与城墙一同成为一座城池军事防御是否完备强大的根据之一。当时对护城河的关注重点在深度,而不在其他。

墨家代表人物墨翟提出了一套完整守城理论,其中就包含有护城河,重要性还不低。“壕池深以广”。墨子著作中提及:护城河中间深度需1.5丈(春秋一丈换算成231cm),即便是护城河所需的地下水较浅不充足,也需要3尺深,宽度则在8尺(一丈十尺),长度是看城池的实际需要进行挖掘;护城河最好距城门5步远,距外堞(即羊马墙)7尺;并且城内城外都最好开挖城堑。当时的城防预警机制,便是以敌人攻击护城河外端防御工事为开始:攻至护城河外围防御,击鼓3声,举1旗;敌人填护城河时,击鼓4声,举2旗;渡过护城河,击鼓5声,举3旗。
上一篇:离北京近的旅游景点推荐?
下一篇:旅游最便宜的哪些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