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王森 发自北京 十一长假临近,9月29日,应急管理部于北京举行发布会,介绍假期出行出游安全知识。
自媒体和旅游博主常会推荐一些非正规的“小众秘境”和“网红打卡点。近年来,这些“野景区”中也常有意外发生。选择去此类“小众景区”出游时应该注意什么?
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城市灾害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月琴表示,所谓的秘境、小景区,看似人少景美,但从安全风险角度看,是“三无区域”,无人监管,没有应急预案,更没有应急物资保障。
朱月琴介绍,近几年全国多地出现私自进入未开发区域引发安全的事件。此类事件有三个共性:一是网上“秘境攻略”泛滥,真真假假,普通民众无从辨别;二是徒步人员多数没有携带专业设备;三是大部分人对自己的野外能力评估不足。
朱月琴建议,对自媒体推荐的“小众秘境”和“网红打卡点”,出发前先问三个问题:谁来监管?遇险谁救援?出事谁担责?同时还要牢记“四要”和“四不要”:
“四要”指:要是选择正规景区、开放路线,避免野景区、避免野路线;要佩戴专业的导航设备,头灯、绷带,还有应急救援物资等;要在72小时持续关注当地气象与地质灾害预警,一旦出现橙色预警,立即取消出行;要结伴同行,向亲友报备路线和返程时间。
“四不要”指:不要盲目轻信互联网上传的非专业的攻略;不要私自进入未开发的区域;不要盲目挑战高难度路线;不要在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出行。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拓展,吊桥浮桥、玻璃栈道等旅游项目人气居高不下。但朱月琴表示,这些高空项目具备两大风险特征,一是高空环境,二是临时搭建。此类项目容易发生设备维护不当、超限运营、遇到极端天气造成大量人员滞留或高空坠落事件。
朱月琴提醒广大游客,到了景区后要查看景区对外公示的营业执照、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操作人员资格证是否齐全,三证缺一不可。要查看防护装备是否达标,所佩戴的安全带、救生衣是否完好。还要查看景区是否有明确的风险告知、安全演示、应急广播等。
朱月琴还提醒游客不要盲目碰险,很多高空项目都明确限制12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的老人参加。部分高空项目也对身高提出了最低标准要求。还要评估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允许。如有心脑血管疾病、恐高症、严重晕船晕车等疾病,或处于孕期、术后恢复期等都要取消体验。此外,还要评估精神状态是否稳定。如果饮酒后或处于比较激动、焦虑状态也不要冒险。
朱月琴表示,体验此类项目时,要遵守景区风险防控措施,如人流管控措施,严格遵守景区分批预约机制,按规定排队,不强行拥挤。要遵守操作规范,体验前要自行检查佩戴的安全带是否锁死、防护栏是否完好,以及救生防护装备佩戴是否规范。要遵守指挥,一旦遇到设备故障或大风天气,要服从指挥赶快撤离,不逗留、不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