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是吃糖瓜,因为小年是昭王爷上天的日子,我们希望吃糖果来让灶王爷在天上给我们说好话,从而能够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
习俗一:祭灶王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每年腊月廿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于是,小年这天人们会摆一些糖瓜、灶糖在灶王像前,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习俗二:贴窗花
过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就开始贴窗花了。以前,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人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贴上。如今,多数人都是去买窗花,似乎会少了一丝喜悦和年味儿。
习俗三:贴春联
在很多地方,小年就开始贴春联,算是比较早进入春节了。比较传统的人家,还习惯请写字好的人来书写春联。一般用最普通的红纸黑墨,简朴却年味儿十足。
习俗四:扫尘土
小年时,还要扫灰尘,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
这一习俗可追溯到很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扫尘也寓意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习俗五:婚嫁
过了腊月廿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因此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都会特别多。
习俗六:吃麻糖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习俗七: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其乐融融,很有年味儿。
习俗八: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蒸花馍,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小年过后是大年,迎来了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对来年的美好期盼祝福。
在我们北方河南是十六过小年,过小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会蒸花羔,有刺猬、蛇,枣花,布袋,斗。意思就是刺猬是往家托财了,枣花是早发财,布袋是叫男人们向家扛粮食了,斗是家里用来量粮食了。另外要包花样饺子,有麦穗,花棵,元宝,预意来年五谷丰登。
十六还有花灯,有各式各样的会,有背装,汗船,高跷等等民间的习俗。
长治小年的主要习俗是祭灶。为了让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因此供品必须上麻糖,让灶王爷吃了嘴里又甜又粘。
节日习俗
1、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2、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祭灶 扫尘 穿新衣 剪窗花 贴春联
辽宁的小年一般都会吃灶糖,取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之意。还会吃饺子,放鞭炮。
①祭拜灶神。
②卫生大扫除。
③吃年糕,吃米饼,吃甘蔗。
安徽过小年需要放鞭炮,做籼米糍粑,一家人聚一起吃团圆饭,晚上看花灯猜灯谜,放孔明灯
上海一般不过小年习俗
北方地区过“小年”要吃饺子,而上海在“送灶”时沿袭了苏州习俗,吃的一般是团子,叫“谢灶团子”,饮食习俗也并不相同。
上一篇:龙门涧风景区是几星级?
下一篇:深圳旅游带小孩攻略必玩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