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全文
赞同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将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传说,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渔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西岸河),河水为西岸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1、立夏是人们为了迎接火辣的夏季而设立的,因此立夏也代表告别春季,正式进入夏季的说法。相传在战国末年立夏就已经确立了,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农历的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2、立夏有称人的习俗,在家中的中堂或者天井里挂上大秤,家中的男女老少都可以称。如果秤时体重增加则为“发福”,如果体重减少了则为“消肉”,有的地方在儿童称时还会在儿童口袋里面放一个石头,寓意增加寿命。
3、立夏还有吃立夏蛋的习俗,因为夏季温度高,儿童的食欲降低,立夏蛋是用茶叶或者胡桃壳煮的,它的香味可以提高儿童的食欲,而且还可以讨一个吉利。立夏后的温度会很高,所以平时外出要注意预防中暑。
收起
有汤圆的来历和习俗,只有以下答案,元宵节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根据资料与民俗传说记载,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但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
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说法一: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说法二: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
说法三: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说法四: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问题。说法五:“月饼起义”。月饼起义,起源于元末时期,与朱元璋起义有着密切的关联,自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技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以具雏形,唐时,中秋节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约八百二十七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急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缠魂园,故曰中秋。”
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由于八月十五这天秋天正好过了一半,因此被称为中秋。八月十五的时候,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嫦娥居住在天上的广寒宫。于是八月十五也是后羿摆着佳肴,希望与嫦娥相聚的时候。
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祭灶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是为了祭拜灶神而来的。祭灶节的习俗有大扫除、沐浴理发、吃饺子、吃灶糖、贴对联等。祭灶风俗始于周代。祭灶时间不一,汉朝从前祭灶在夏天,汉至宋在腊月二十四,明清时,祭灶已为腊月二十三。
1.立春的来历:
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2、立春的习俗
游春(探春、游行):指人们为了迎接立春,自发组成游行队伍。队伍先是报春人打扮成公鸡的样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着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牵牛的、打扮成大头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应有尽有。
咬春:中国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南方则是吃春卷,春可咬可吃,有趣又有诗意。
游春:春暖花开之日,人们纷纷装扮起来,开始游行。队伍先是报春人打扮成公鸡的样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着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牵牛的、打扮成大头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应有尽有。另外还有的意义就是:游春之后就是可以开始踏青的信号。
踏青:踏青,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族民俗文体活动,。“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描绘的就是唐代人们春游的盛况。
每至春季,江宁的郊野,万木吐翠,芳草茵茵,百鸟争鸣,阳光和熙,空气清新,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也不禁使人心胸开阔。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岁首祈岁祭祀活动,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夏商周时期,春节被称为“岁首”,“年岁”,而“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天皇时代以“岁”来表示“年”。春节的日期也曾多次变化,到了汉武帝时期,正月初一被定为“岁首”,确立了春节的习俗。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年红、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禳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等。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上一篇:如何提高机关后勤餐饮接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