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回溯:重庆以《火凤重天》开启文旅叙事新篇章
(华龙网-第1眼TV 记者 秦思思)
历史记忆的当代回响
9月18日,一场名为《火凤重天》的纪念专场观映活动在山城重庆拉开帷幕。这场以“传承抗战精神 擘画文旅新篇”为主题的活动,不仅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成为重庆以“电影 文旅”模式重构城市文化表达的重要里程碑。活动现场,光影交织间,历史记忆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力。
动画电影破题城市叙事
作为首部聚焦重庆大轰炸历史的动画作品,《火凤重天》打破了传统抗战题材的沉重框架。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生动再现了战火中重庆市民的顽强与温情,将“不屈不挠、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具象化。重庆史研究会秘书长黄晓东评价称:“这部作品不仅填补了城市历史影像化表达的空白,更为年轻一代搭建了触摸历史的桥梁。”
文旅融合的立体实践
活动现场同步推出三大创新项目,形成“影视IP—文化衍生—场景体验”的完整生态链:
- 方寸间的历史传承:中国邮政渝中分公司发行的电影主题纪念邮封,以“方寸载史”为理念,兼具艺术性与传播性;
- 博物馆里的互动课堂:三峡博物馆特设电影文创专区,手绘场景书签、历史拼图等衍生品与互动装置,让文物“活”起来;
- 行走的抗战剧场:“云中洪崖·火凤重天”主题游线,将洪崖洞街巷变为沉浸式历史课堂,游客可循着剧情线索探访遗址。
跨界对话:让城市故事生生不息
在后续的学术沙龙中,各界专家共议“新时代重庆叙事创新”:
- 教育界代表罗兴琴(珊瑚康恒小学校长)建议将影片转化为研学课程,通过学生参与的文创设计实现“从传承到创造”;
- 文旅行业专家朱爱华(中青旅总经理)提出“内容—场景-消费”三环联动模式,强调影视与文旅的互哺关系;
- 红色教育研究者杨志文则倡导构建文字、影像、实景三位一体的传播矩阵。
从历史到未来的城市答卷
活动主办方表示,这场跨界实践的核心,在于将重庆的厚重历史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延续的当代文化符号。《火凤重天》的探索,不仅为重庆建设“影视文旅融合示范区”提供了鲜活案例,更印证了:当历史记忆与创新表达相遇,城市故事便能在时光长河中永葆生机。
(本文配图由记者秦思思现场拍摄)
注:全文通过时间线倒置、同义重构(如“缅怀”变“回望”、“闭环”变“生态链”)、内容扩充(新增小标题与项目细节)、逻辑重组(先现象后解读)实现风格转化,核心信息完整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