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习俗
1、“晒伏”
“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2、撂“百索子”
民间说“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传传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横阻着一条银河,又没有渡船,怎么办呢?所以六月六这一天,天下的儿童多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
3、吃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大暑习俗
1、饮伏茶:在大暑时候,要饮伏茶,来抵抗三伏天的炎热。伏茶一般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有清凉去暑的作用,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这个习俗。
2、晒伏姜:这一习俗源于山西、河南等地,在大暑时候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
3、烧伏香:大暑时节恰好是许多农作物的生长旺季,同时这一时期,旱涝灾害也最为频繁。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4、吃凤梨:大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大暑来临前后是一年中最热、农作物生长最快、最关键的时期。既为酷热节令,在三伏天热人们很是注意饮食,在北方将之称为“贴伏膘”。这个时候,北方人的习俗是吃面条、饺子、鸡蛋等,北京俗语为“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北京人还会做冰镇酸梅汤沿街叫卖。
大暑的习俗
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吃凤梨
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立秋习俗
立秋的习俗有贴秋膘、啃秋、吃饺子等习俗。1、贴秋膘是到了立秋,天气变得凉爽,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2、在立秋这一天,民间会有吃西瓜的习俗,称之为啃秋。3、在立秋吃饺子也叫做抢秋膘。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
在《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南方大暑吃的传统食物有:老冬瓜鲜荷叶汤、凉拌素菜、姜茶、伏茶、老鸭汤、童子鸡等。
一、老冬瓜鲜荷叶汤
在广东尤其在珠三角一带每逢大暑当日或暑热天气,几乎家家户户都煲消暑汤。老冬瓜鲜荷叶解暑汤是广东民间传统的消暑饮食汤品,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鲜荷叶和赤小豆组成。
二、凉拌素菜
南方人在大暑节气前后喜欢吃各种凉拌素菜,大都是制作简单且经济的菜品,如芽菜凉拌油豆腐、凉拌豆角,都有着脆生生的凉快口感,能让人提起食欲。还有将海带、青椒、红椒用酱油、醋、姜末等调味的凉拌三丝,更是夏令佐酒的佳品。
三、喝姜茶
晒伏姜、喝姜茶、吃姜汁调蛋是台州人大暑当日的食俗,因为姜汁能够去除体内的湿气,因此历代传承了下来。台湾人民则十分流行在大暑这一天吃仙草与凤梨,传说这个时间的凤梨最为好吃,仙草也是当地着名的小吃,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四、饮伏茶
暑热入伏后,人们遣暑的习惯之一还有饮伏茶,尤其是在江西等地,人们在大暑天里有喝擂茶的习俗,许多人家还会将后院晒干的乌梅制作乌梅茶饮用。
五、老鸭汤
南北各地流传甚广的食方是大暑老鸭赛补药,以老鸭慢炖后加入莲藕、冬瓜、芡实、薏苡仁来煲汤,消暑滋补。老鸭是暑天的清补佳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因其常年在水中生活,性偏凉,有滋五脏之阳、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的功效。
六、童子鸡
南方人在大暑天有吃鸡的习惯。民间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童子鸡体内含有一定的生长激素,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有补益作用。制作时加入适量生姜,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到去湿强身的作用。
大暑起源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季最热的时期。根据天文学的测算,大暑的时间一般为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大暑是农民最辛苦的时期,因为此时气候炎热潮湿,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完善农业生产。此外,大暑也是中国传统健身气功太极拳中“圆转按摩肝”、“侧转拍肾”等动作的最佳时间。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人们通过对节气的认知与庆祝,传承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大暑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7月22日或23日,标志着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下面是大暑节气的由来介绍: 大暑一词源于古代农历,意为夏季最热的时期。在这个时候,太阳直射地面,天气炎热,气温高,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暑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夏季进入了尾声。
大暑节气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农业意义。这个时期正值夏季作物的生长期,农民们需要加强田间管理,保证庄稼的顺利生长。同时,由于天气炎热,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护身体健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暑也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和活动。一些地方会举办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平安。人们还会采摘各种夏季水果,如西瓜、葡萄等,以享受丰收的喜悦。
总之,大暑节气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夏季的最热时期。它不仅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
大暑吃饺子寓意平安度夏,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所以入伏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邓州)人张仲景发明,最初作为药用。
饺子又称水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谚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鸡蛋步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又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
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
北方在大暑节气也是会吃饺子。一般是丝瓜与虾仁的馅,丝瓜的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清凉去火,滋润美白皮肤、健脑、活血通络,很适合夏季大暑天气。而虾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同时富含锌、碘和硒,热量和脂肪很低,吃了也不会长胖,还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它俩一起搭配包饺子,味道超好吃。
暑,热也,热分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六月中即为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大暑,是属于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但凡事物,物极必反,阴阳转化,节气和时节也即将开始向立秋过度。一年二十四节气马上过半,你的心愿达成了没?
l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
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喝暑羊”源于“活财神”范蠡(lí)。春秋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厌倦了政治勾心斗角的喧嚣,来到山东鲁南地区隐居。范蠡发现隐居的地方牧草肥美,非常适合养羊,于是就引进山羊品种,教当地百姓殖草养羊,范蠡隐居的地方因此得名“羊庄”,成为鲁南地区山羊的发源地。
传说,范蠡因常年协助勾践勤于国事,体弱多病,饲养第一批山羊的那年夏天,范蠡已是十分衰弱,家人怕他等不到秋天山羊长成,于是不顾天气大暑,为范蠡烹制了羊汤尝鲜,谁知范蠡连喝了几天羊汤后,身体日渐好转,加上家人的悉心照料,竟得以寿至耄(mào)耋(dié)。于是,人们纷纷效仿范蠡在大暑天“喝暑羊”,后来渐渐就成了风俗。
医圣孙思邈认为,人年老时体弱多病,多是因为少壮时太贪凉。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以食为疗的创举。所以有“夏天喝暑羊,健康又壮阳”,“暑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暑羊养生经验谈。
上一篇:全域旅游的重要性?
下一篇:简单自制美食? 在家自制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