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饮食方面,傣族喜欢吃竹筒饭、喝普洱茶;在宗教上,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食物选择上,傣族居住的地区多昆虫,所以他们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昆虫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在服饰方面,傣族男人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傣族男人还喜纹身。
傣族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筒裙、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节日上傣族人民有全国知名的泼水节。
在居住方面,傣族的民居通常是竹楼。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的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
傣族没过元旦,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历大约是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七天。节日期间,傣族同胞举行热闹非凡的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活动。泼水活动是傣族人民过年的最高潮,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因而通常称做历年节为“泼水节”。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打样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平易近除旧布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阳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纵情快乐等。
这一天,人们互相泼水,用水表达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心中的祝福。泼水有文泼水和武泼水之分。文泼水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水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过泼水节,赛龙舟,放水灯,放孔明灯,sha猪宰羊,穿着盛装,女性打扮的花枝招展,载歌载舞,年轻男女与心意的对相互传香包……
傣族是个非常具备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那里的女孩能歌善舞,傣族舞是非常经典的舞种,直到现在也一直被年轻的女孩子喜欢。而且这里的泼水节是世界闻名的趣味性习俗,在傣族,被泼水了,代表着那个人对你的祝福,并且,傣族人以孔雀和大象作为民族的图腾,在服装上、建筑上都装饰上孔雀和大象,可见,傣族是一个非常热情的民族,而它起源于西汉时期,有很多学者说,傣族的起源是因为从北向南的人类迁徙的结果。
一、热情的傣族,有很多趣味性习俗
如果现在提到傣族,估计大家都会想到《向往的生活》,因为那档综艺就是在那里采的景,在电视上看,傣族是个非常多元化的民族,那里的景色非常美,大片的芭蕉叶,很多新鲜的水果植物,傣族人十分热情,而且都是非常淳朴的,那里的特色美食非常多。
二、泼水节,让大家互泼水互祝福的美好习俗
泼水节,想必大家在《向往的生活》中都已经领教过了,所有人都在那场大型活动中玩嗨了,大家互相泼水,每一瓢水,都是别人对你的祝福,泼水泼的越多,代表他对你有更多的祝福,这个泼水节只有在傣族才有,傣族多分布在云南,云南那是一个风景胜地,不仅有傣族,还有大理等等地点,在傣族,女孩都能歌善舞,并且他们的服饰始终都秉持着自己的风格,这么多年都没变过也是非常用心了。
傣族是一个非常个人特色的民族,那里的人都非常真诚善良,而且因为有自己的趣味习俗,那里的族人过得不但不沉闷,反而有更多的乐趣,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穿着美丽的华服,唱着甜甜的歌谣,跳着热情的舞蹈,女孩子就像是一只只开屏的孔雀一般美丽。
傣族的风俗习惯有礼仪、饮食、泼水节等。
1、讲究礼仪: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也不要讲脏话。
2、饮食:傣族的主食是大米。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煮现吃。
3、泼水节: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傣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以下是这三个节日的习俗介绍。
1、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的传统节日,当日,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2、关门节
关门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
关门节开始后,也就进入农事繁忙季节,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人们定下许多戒规: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嫁娶活动;和尚不得随便外出;进奘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或到别家去过夜;任何人不得进佛屋,上佛台,拿佛的东西等。直到3个月后,即开门节时,人们才又恢复关门节前的一切正常活动。
3、开门节
开门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与关门节相对应。
这天,傣家人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爷、佛像奉献食口、鲜花和钱币。
傣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有大片的热带原始森林。森林里栖息着珍贵的野生动物,大个头的亚洲象和美丽的孔雀,都是这里的“居民”
傣族主要从事种植业。傣族村寨有一幢幢竹楼组成。竹楼多为两层,样式很漂亮,上层住人,下层没有墙,存放杂物或关养家畜。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傣族泼水节在农历三月中旬,正值傣历六月,是傣历中一年的开始,所以泼水节就相当于咱们的春节。
泼水节期间,傣族人要到佛寺中向佛祖敬献贡品,青年男女则要穿上漂亮的衣裳,走到街头相互泼水嬉戏。按照傣族风俗,用清水泼洒可以洗去一年的污垢,祝福未来吉祥。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圆,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南方过年有办年货、扫尘、祭灶神、贴对联、吃年夜饭、压岁钱、守岁、拜年等习俗。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
此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掸拂尘垢蛛网,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