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川,久负盛名,最早在《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着“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中注释洽读(he)。洽川,因古有洽水而得名,这里古代曾设夏阳镇,又一度设夏阳县,所以亦称夏阳川。
洽字按古音应读(he),但新华字典的注音读(qia)。合阳人,特别是洽川一代的人喜欢把这个字读(he),读洽(he)才是正本清源。
[qià chuān]
本地人习惯称其“东王镇”.是国家级旅游基地.有著名的帝喾陵、和国内唯一的黄河湿地温水泉“处女泉”.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指这个地方.
洽川,读音he(二声)chuan(一声)。本地人习惯称其“东王镇”。是国家级旅游基地。有著名的帝喾陵、和国内唯一的黄河湿地温水泉“处女泉”。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指这个地方。
洽川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的洽川镇黄河二级台地上,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10公里,是全国4A级风景名胜区和中国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生物种类最多的天然保护湿地生态区。以洽川葫芦为首的洽川三宝(洽川葫芦、洽川红宝石石榴、洽川九眼莲)最为有名。洽川东临黄河、西依青山,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素有“小江南”之美称,由于《诗经》中被人代代相传,吟诵歌唱的千古名篇《关雎》等佳作就源自写作于此地,所以洽川又富有“诗经文化之乡,中华情诗之源”的美誉。
最著名的景点就是:处女泉。
处女泉原名东鲤瀵,又名伏鱼泉,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合阳县全志》等地方志中多有记载,但多年以来一直没于黄河之中,使人难识庐山真面目,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东雷抽黄工程防护堤,逼黄河水改道东移,处女泉才重新显现出其身姿。
词语 洽川
拼音 qià chuān
怎么读
什么意思 释义如下:↓
洽川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渭南市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的洽川镇黄河二级台地上,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10公里。洽川东临黄河、西依青山,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素有“小江南”之美称。
洽川
读音 qià chuān 洽 qià
洽川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渭南市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的洽川镇黄河二级台地上,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10公里。洽川东临黄河、西依青山,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素有“小江南”之美称。
洽川是渭南市合阳县个旅游地叫洽川,开始称处女泉,现为洽111。
洽川读合川是洽字古代读音的一种延续,古亦有之,在当代一些汉语辞书里依然保留,其历史是悠久的,底蕴是深厚的。
“洽川”由洽水来的,指洽水一带黄河西岸的川道。“洽”的本意是水名,亦作“郃”(hé)。《诗经》的《正月》《江汉》《大明》等诗篇和《尚书·大禹谟》等古籍中就有“洽”字。《大雅·大明》诗云:“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或作“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郃之阳,在渭之涘。”其中“洽”和“郃”都指的是洽水。
因瀵泉处于合阳故城(今莘里村)东夏阳村一带,而得名“夏阳瀵泉”。
据地质部门有关资料分析,东王位于渭北水文地质单元东南边界的F27大断裂(双泉—龙阳大断裂)。该断裂使东南部奥灰岩与汾渭地堑沉积巨厚的第三纪及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噩粘土、亚砂土等极弱含水性的岩层相接触,奥灰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受阻,形成南部隔水边界,致使地下水只有沿断裂带向东流动。位于南社至夏阳北东向断层断面向北西倾斜,上下盘皆为中奥陶系峰峰组二段岩层,峰峰组二段正是奥灰水的富水层段。在运移过程中,奥灰地下水受无数断裂的影响,与深部地下水互相交替,受地热影响温度升高,在东王地段沿南社至夏阳断层溢出地表。
渭南地区灰岩裸露面积约410平方公里,处于断裂隆起部位的裸露区和断裂扭陷使奥灰岩呈断块浅埋藏区,是奥灰水的主要补给区。降水补给沿灰岩直接渗入地下,东王一带黄土砂层直接与灰岩接触,降水经松散层而渗入成灰岩含水层。据铜川至合阳一带奥灰钻孔资料证明,奥灰地面水从泾河岸由北西向东南方向运动,在蒲城县的袁家坡、温汤,大荔县的育红一带,虽有部分排泄,但最终排泄点正是本县东王黄河谷地,为整个渭北奥灰岩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场所。在大气降水和地表河流源源不断的补给下,从而保证夏阳瀵泉常年流量不断。
东王地表高程很低,一般在+349~+352米左右,而奥灰地下水是一个具有+380米高程的统一水位。在整个渭北奥灰水文地质单元中,凡水位高程低于+380米时,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地下水可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水流成上升泉或涌水井出现,这是压力传导原理所致,而东王夏阳一带,地表高程低于区域奥灰水位,故而形成很多瀵泉常年涌出地表。
随着黄河河道的游移,瀵水几经变迁。至1990年底,夏阳有天然瀵泉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