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宁波一带在清明节有吃青团的习俗。
清明时节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上海、宁波叫青团,苏州叫青团子,杭州叫青团子或清明团子,南京称清明团或春团,温州叫清明饼儿,金华叫清明果儿(月牙形的叫清明饺儿)。
清明节吃青团有什麽寓意,这一习俗是何时开始的呢?
青团,汉族传统节日食品。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苎麻叶、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现在用的已不多见)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 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传统糕点,制作方法及食用习俗与青团大同小异,皆为清明前后的糯米/粘米制食品。在广东及台湾客家地区称为“艾畸”,江西客家地区称为“艾米果”,在闽南及潮汕地区称为“艾祭”,而广府地区则常称作“艾饼”。 制作好的青团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清明节里打“青团”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青团,是清明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制作活动之一。
为什么清明要吃青团?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李秀成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吃青团的习俗要追溯到周朝,相传在两千多年前《周礼》上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为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因为寒食节是不能生火的,所 以人们提前会准备很多糕点来充饥。
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传统认为在清明节这一天祖先的灵魂会返回人间接受子孙敬拜,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提前准备各种食品供奉祖先,其中就包括青团。青团是由糯米粉和其他食材混合而成,通常加入红枣、芝麻等食材,形状是一个圆形的球状,又称为"青圆子"。青团寓意团圆,寓意着人们祈求自己和家人能够平安团圆。此外,青团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其形状和颜色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勃勃生机。青团顶部通常有一片榆叶或艾草,象征着清明节的气氛。因此,青团的习俗不仅是祭祀祖先,而且也是展现中国农民智慧和民间文化的表现。
青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清明节就已经开始有吃青团的风俗了。当时,青团的制作非常简单,只需要用荞麦面和豆腐做成团状,然后在炭火上烤熟即可。后来,青团逐渐演变成用糯米粉和豆沙、芝麻等馅料制作而成,成为了一种更加美味可口的食品。
青团的名字源于它的外观,因为它是用糯米粉制成的,所以看起来很白,而且外面包裹着一层绿色的青菜叶子,所以被称为“青团”。青团的包裹材料可以是菠菜叶、芦笋叶、韭菜叶等绿色蔬菜,不同的包裹材料也会为青团带来不同的口感和香气。
青团的食用方式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人们会先将青团放入开水中煮熟,然后捞出晾凉,最后再蘸上白糖吃。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将青团的馅料和外层糯米粉的味道充分融合,口感更佳,而且白糖的甜味也能起到调和口感的作用。
吃青团是寒食节的习俗。清明前1天就是寒食节。又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吃青团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寒食节可不是吃一切寒冷的食物,而是将本性温热的食物,放凉了吃,寓意防止温病的发生,同时检测一下身体是否准备好过夏天。
上海人,上海德兴馆今年有四种口味青团,其中有黑松露菜肉青团、鲍鱼陈皮猪肉青团。
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
一般到了现在这个春季,都是江浙沪一带的人喜欢吃青团,各种馅的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
是上海的风俗习惯,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以点,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