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这天,每家每户的早餐都要喝“腊八煮”(用八样农作物果实熬煮成的粥,现已衍变成著名的八宝粥)就此便留传下了“喝了腊八煮,便把年来数”的佳话。也就是说,从这天开始,有了“过年”的气息,离过年就得一天一天的拔着指头数起来了。大人们便开始赶年集、备年货,孩子们开始盼年早些到来了。 2、祭灶。直到腊月二十三,辞灶(祭灶)日,也叫“过小年”中午免不了吃饺子,主要活动在晚上,过了这天,就放灶王爷的假,回天堂“过年”去!在供给灶王爷的晚宴上,只有一道特别的肴“糖瓜儿”(民间手工制作的麦芽糖)意在一种说法是:让灶王爷吃后,到了天堂多说甜言蜜语。另一种说法是:叫糖瓜儿粘住灶王爷的嘴,到了天堂不让说话。辞别的时候不仅赠有礼品“面袋子、钱搭子”(用烧纸裱糊的)在烧纸的时候一起烧掉,口中还得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上天堂;少生灾祸,多生五谷杂粮。”声音很小,不让别人听到。有些好奇的孩子询问老人说的什么,会遭受老人的呵斥:“小孩子家不懂事,一边玩去!”弄得个心兴扫尽。 3、备年。 “辞了灶,年来到!”接下来人们开始忙年了。这时候上了大把年纪的老人总会唠叨:“好过的年,难过的春!”意指在提醒小人们,不能光为了过年去铺张,还要牢记来年长春的开支。家家户户的婆媳们、妯娌们、姑嫂们开始做饽饽、蒸包子、打年糕,直到大年三十,总算忙出了个头绪,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 4、年夜饭、除夕夜。剁馅子、和面、包饺子、煎碗头,都是女人们的事,男人领着孩子们一起,贴对联、挂zhu子(写有列宗列族名字的扑灰年画)、拾掇搁摆儿(供桌),摆放供品。一切准备完毕,同姓同支股衍生在世的子孙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走向墓场,给列宗列祖上坟烧纸、放鞭炮,邀请做了古的人回家过年。在上坟回来的路上,经过桃园每家人捎少一匝桃枝,(没桃园的地方)赶年集是买好)回家后插到门窗的旁边和放在供桌上,用做辟邪。然后在门上槛贴上过门钱,插上“指道”,家里的女人们烧锅下饺子,男人就准备接财神。 用木制长方形的盘子上摆放摞成山状的五个小饽饽和两双筷子,两盅黄酒,一沓烧纸,男孩子用长长的竹竿,挑着一支鞭炮,根据“灶码头”(木版年画。上方刻有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与各种财神爷所在方位,下方是财神爷像)上所指财神爷所在的方位,到大门外烧纸、祭奠酒、磕头、放鞭炮。完毕,回家高呼:“财神到家了!”回到供桌前,意思是捧财神爷汝座,点燃蜡烛,烧上香,供上两碗现出锅的饺子,再在供桌前烧上一沓烧纸。磕个头。就要开始喝“财神酒”了。老婆、孩子在别屋里看中央台的新年晚会,欢歌笑语喜气洋洋。直至午夜十二点,各自回家吃年夜饭。大人回到家中净手上香,儿童去大门外燃放一枚爆竹,俗称“开门包暴仗”。然后将煮熟的水饺盛成若干等份,除了放在供桌、天供上外,门口、窗口、井口,凡是带口的地方都要放上一份,每处都要烧上一沓烧纸,磕个头。然后燃放礼花鞭炮,辞旧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