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目前,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一、半岛(陆地)国家的民族分布
比较先进的大民族都居住在肥沃平坦的平原或河谷平坝地区,而众多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高原或山区。
在越南,京族作为主体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9%,居住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平原地区或城镇交通沿线;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11%,除高棉族、占族和部分华族住在平原地区外,其余均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靠近越中、越老和越柬边境的广大山区和河谷盆地,其居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以上。
浅谈东南亚各民族的分布
在柬埔寨,主体民族高棉族在全国各地的居民中都占大多数,但其最主要的聚居区还是湄公河、洞里萨湖和洞里萨湖周围的低平地区以及过渡性平原和沿海地带。
在缅甸,缅族是第一大民族,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是缅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克伦族、掸族、若开族、孟族、克钦族和克耶族等较大民族部分生活在平原地区,部分生活在山区,而其他少数民族则生活在山区地带。
在老挝,主体民族老族主要居住在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平坝、江河沿线和城镇地区,以万象平原、沙湾拿吉平原、巴色平原和湄公河沿岸为中心聚居,约占这些地区总人口的80%。
在泰国,泰、老两族主要居住在中部和南部平原,山民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山区,马来人聚居在靠近马来西亚边境的南部五府。泰国泰族主要居住在泥南河平原,北部山区则主要居住着被称为“山民”的各少数民族。泰国山民集中的北部和东北部的34个府,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5%,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长期落后,与本国发达地区相去甚远;泰南社会经济也同样落后于中部发达地区。
二、海洋(岛屿)国家的民族分布
岛屿国家的各民族聚居分布于各个岛屿上,主体民族居住在社会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岛屿或中心地带,而非主体民族聚居于欠发达地区。主体民族聚居区与其他民族的聚居区之间是典型的中心——边缘的关系。
在印尼,爪哇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中、东爪哇;巽他族是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于西爪哇南部沿海地区,并向该岛北部和东部扩散;马来族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东部、寥内群岛、邦加、勿里洞以及加里曼丹岛的沿海地区,亚齐族分布在苏门答腊的亚齐特别区,马拉都族主要分布在马拉都岛和爪哇岛的东部地区,米南加保族主要分布于西苏门答腊省西部沿海的高原地带。
浅谈东南亚各民族的分布
在菲律宾有60多个山地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内陆山区,人口较少,主要从事狩猎、采集、捕鱼及简单农业,包括阿埃塔人、伊富高人、比兰人、苏巴农人、邦都人、坎卡奈人、布基农人和纳巴洛伊人等。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均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成为“濒危”部落和民族。
马来西亚和文莱的主体民族为马来人,其次为华人。
新加坡的主体民族为华人,占全部人口的75%左右。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马来群岛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广阔海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共有两万多个岛屿,面积约243万平方千米,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帝汶、文莱和菲律宾等国。
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面积约457万平方千米。其中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越南、老挝、缅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陆上接壤。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这个路口的“咽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马六甲海峡地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全长约900千米,最窄处仅有37千米,可通行载重25万吨的巨轮,太平洋西岸国家与南亚、西亚、非洲东岸、欧洲等沿海国家之间的航线多经过这里。马六甲海峡沿岸的国家有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其中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最窄处,交通位置尤其重要。
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截至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森林面积5648万公顷,占全国的43.9%;林木蓄积量52.4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5.9%;水力资源蕴藏量4.46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65.9%。此外,还有大量的矿藏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
傣族在云南,主要泼水节
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那达慕大会
东南亚植物分布是热带雨林植物。
1、东南亚的地形特点中南半岛地形特点: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北部山地,南部冲积平原。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马来群岛地形: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中高周低。
2、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褟皱山系,地壳不断隆起抬升,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强烈,形成中南半岛和横断山脉地区山河相间,地表崎岖的地貌形态。
3、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马亚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
4、昆曼公路穿越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地势北高南低,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
北部冬暖夏凉、南部终年高温,沿线地区降水丰沛,气候垂直变化大;
河流纵列分布(或山河相间),流向自北向南,水能资源丰富;
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广布,生物具多样性。
5、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
地处热带;周围水域广阔;地形复杂;空气对流强烈。
东南亚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马来群岛各大岛的沿海平原,山区和雨林地带人口稀少。
人口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如下:
1、中南半岛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马来群岛各大岛的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山区和雨林地带气候湿热,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 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 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 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边疆地区。
1、黑龙江少数民族介绍:
黑龙江省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10个世居民族,在历史上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保卫祖国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2、吉林省少数民族介绍:
吉林省是多民族省份,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等55个少数民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为世居民族,朝鲜族为清末时期或东北沦陷时期从朝鲜半岛迁移过来的难民。
吉林省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等市州,蒙古族和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市和松原市,满族、回族以长春、吉林、通化、四平、辽源市居多。吉林省有4个民族自治地方,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
3、辽宁省少数民族介绍:
辽宁省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辽宁省除汉族以外,还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51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占辽宁省总人口的16.02%。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列中国第五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例,居第十位。
4、内蒙古少数民族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生活着除珞巴族以外的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锡伯族、土家族、东乡族、苗族等55个民族。
5、新疆少数民族介绍: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土克曼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13个。
6、云南少数民族介绍: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52个少数民族。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共25个,分别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朗族、独龙族、满族。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比较,差距悬殊。
例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8人。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