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处景观一城一野、一动一静,共同构成了福州多元立体的文旅图景,吸引着人们透过建筑肌理与山水脉络,探寻城市背后的精神密码。
漫步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仿佛翻开了一本立体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1844年福州开埠后,17国领事馆、洋行、教堂在此相继建立,哥特式的石厝教堂与维多利亚风格的美国领事馆旧址比邻而立,罗马柱与马鞍墙在绿荫中对话,形成"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独特景观。乐群路的百年银杏与槐荫里咖啡馆的香气交织,老仓山影剧院改造的艺术空间里,当代油画展与民国水磨石地板碰撞出时空褶皱。更耐人寻味的是,林徽因、冰心等文化名流曾在此居住的"可园""亦园",如今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文艺地标,新锐设计师将百年古宅改造为复合型文化空间,传统茶道表演与先锋话剧在此共生。这种历史层累形成的文化共生性,使烟台山超越了普通旅游景区的范畴,成为观察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微观样本。
转向城东的鼓山,海拔969米的巍峨山体如同绿色屏风守护着福州盆地。
始建于783年的涌泉寺,以"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建筑智慧闻名,千年铁树、陶塔、藏经阁并称镇寺三宝,寺内宋代千佛陶塔的釉彩历经风雨仍鲜艳如初。摩崖石刻群自宋至清留存700余处,朱熹"天风海涛"与蔡襄"忘归石"真迹相邻,书法爱好者常在此驻足终日。现代登山步道与古时登山古道并行,游客可乘缆车俯瞰闽江入海,也可循着柳杉林中的宋代磴道,感受古人"脚著谢公屐"的登山意趣。半山处的梅里景区,每年早春三千株古梅怒放时,禅寺钟声与落梅共舞,构成最具东方美学意境的景观。这种自然与人文深度交融的景观体系,使鼓山成为当代人逃离城市喧嚣的精神原乡。
当暮色染红烟台山领事馆区的砖红屋顶,鼓山涌泉寺的晚钟正穿透云海。这两处景观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福州的城市性格:烟台山见证着海洋文明带来的开放与革新,鼓山守护着农耕文明孕育的沉静与坚韧。
游客在烟台山咖啡馆的露台上啜饮茉莉花茶时,或许会想起鼓山摩崖石刻上"云山胜处"的题刻;而当他们在鼓山涌泉寺聆听梵呗时,又可能忆起烟台山教堂传来的管风琴声。这种跨越时空的互文性,正是福州作为"有福之州"的深层魅力——它永远能在历史与当代、本土与国际、喧嚣与宁静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