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南,梦里水乡。
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一处景致,
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美学向往,
一种情怀,一种梦想。
在《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的青少年来重温《谁不忆江南——闵行记忆》。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马桥于我,熟稔却又陌生。它是我父亲的故乡,是我幼年记忆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祖父母在巷口送别的叮咛和眷恋的目光。但我不敢妄自诩为地地道道的马桥人,因为我不曾长期在此生活,除却特意前来拜访家中长辈,很少来造访这方土地。随着年岁渐长,我愈加发觉对它知之甚少,念及于此,一种愧疚感攀上心头,即使身已远,但这片故土却在心间挥之不去。
后知后觉中偶然听闻马桥文化展示馆开馆的消息,对于马桥的前世今生,我脑中仍是一片亟待填补的空白,于是便带着诧异与期待前来造访上海马桥遗址。遗址位于马桥俞塘村,据说其中保存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出土文物多达1000余件,同时在这里发现了一条贝壳砂带,为上海成陆的“冈身”之说找到了科学依据。其开放、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的源头。
上海马桥遗址 汪士林 摄
漫步至北松公路,遥见道路北侧的上海马桥遗址被一片绿荫簇拥环绕,遗址石碑在其中迎风而立,西侧的马桥文化展示馆则毗邻遗址而建。
踏入展示馆的那刻,一条时空隧道就此打开。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图景在我眼前铺开,一种历史沧桑的厚重感席卷而来,我仿佛看见浩渺星河下时光在旖旎,看见广袤沃土上文明在演进,看见先民们躬耕劳作、生生不息。不知不觉中,我对马桥的感知,从最初的粗浅而单薄,逐渐深入而丰满起来。
印象中的马桥很小,小到可以从田间的这头望见那头,小到可以闻到街坊邻里的饭香,小到亲人可以近在咫尺、围桌而坐;但原来马桥可以很大,大到可以跨越4000年的时空,带来远古时期泥土的芬芳,大到可以向上推翻上海2000多年被人低估的成陆历史,大到可以让“马桥文化”立足于上海的三大古文化之中,成为上海之本的具象代表。马桥遗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让我从愧疚之感中又升腾起更深沉的对马桥先祖的敬畏之感、对这片故土的自豪之情。
离开遗址之时,我再次回望那块石碑,试图将其深深印刻在脑海。我庆幸梦中之乡最终将我唤醒,庆幸这片广袤的文明之地曾经留下过我的零星足迹,庆幸我尚有更绵长的年岁来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它的宽广与厚度。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谁不忆江南——闵行记忆》。此书聚焦闵行地区重点保护的古树、古桥、古建筑等珍贵的文脉资源,我们力争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和一段段童声音频,引领大家发现闵行之美,去诗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动线条,阐释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从而留住心底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沈雯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 八(2)班 刘佳睿
编辑:汤婧娴
初审:岳顺顺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