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米蹲在西安北站的安检口,反复摩挲着口袋里的三张试听券。左边是 “美味学院” 的韩式裱花体验课,右边是 “烘焙艺术学校” 的网红甜品速成班,中间那张皱巴巴的,是今天刚从新东方招生办拿到的法式甜点课邀请函,也是她犹豫最多的邀请函。远处的钟楼在雾霾中若隐若现,像极了她此刻模糊的未来。
母亲在电话里叹气:“要不选便宜的那个?你爸的工地最近又拖了工资。” 但小米知道,上周她偷偷去 “艺术学校” 试听时,老师用植物奶油代替动物奶油,烤出来的蛋糕不到半小时就塌成软泥。而 “美味学院” 的教室里,六个学生挤在一台烤箱前,连蛋白打发的时机都看不清楚。
真正让她心跳加速的,是西安新东方那间恒温 22℃的法甜巧克力教室。当她戴着一次性手套,将可可脂加热到 32.5℃时,授课老师突然按住她的手:“注意看温度计,这个临界点决定了巧克力能否呈现完美的光泽。” 教室里陈列着各种调温设备,从超声波巧克力融化器到温控发酵箱,比她在甜品店打零工时见过的设备先进十倍。下课后,老师递给她一块学生制作的黑松露巧克力,外壳脆得恰到好处,内芯的朗姆酒酱在舌尖缓缓化开 —— 这是她第一次吃到真正符合教科书描述的 “口感层次”。
“我们和法国雷诺特厨艺学院有合作,优秀学生可以去国外实训。” 招生老师的话让小米想起藏在枕头下的护照 —— 那是她考上高中那年父亲送的礼物,却因为成绩下滑再没打开过。
对比其他学校反复强调的 “快速就业”,新东方的课程表上赫然列着 “食品美学”“营养科学”。
回家的地铁上,小米收到 “艺术学校” 发来的促销短信:“限时优惠,报名即送烘焙工具套装”。
她摸了摸口袋里从新东方顺来的不锈钢刮刀 —— 手柄上刻着 “HENCKELS” 的字样,比她在网上查过的专业工具贵三倍。手机相册里存着在新东方拍的视频:翻糖教室里,学生的进口原料不限量使用;面包工坊中,德国进口的醒发箱正在模拟不同海拔的气压环境。这些场景和她之前看过的 “速成班” 形成残酷对比,就像手工巧克力与超市货架上的代可可脂糖果。
最终让母亲点头的,是小米拿出的 “成本分析表”。她计算过:新东方的设备损耗率低于 5%,而其他学校因设备老旧导致的材料浪费高达 20%。“看起来贵,其实更省钱。” 她指着官网的就业榜,上面有学生毕业后进入米其林三星餐厅的照片,“而且他们的推荐就业不是随便塞给面包店,是真的能进研发部。”
踏进西安新东方烹饪技工学校大门,一种归属感从小米的心中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