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琥珀:敦煌藏经洞再想象(长卷)局部 谢晓泽 宣纸水墨 2017-2024年
历史的琥珀:敦煌藏经洞再想象(长卷)局部 谢晓泽 宣纸水墨 2017-2024年
《中古时代的星空:伯希和在藏经洞》 谢晓泽 纸本丙烯、木、金属、古旧木轴 2023年
◎姜莉芯
说到敦煌的藏经洞,人们通常会马上想到发现者道士王圆箓,以及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对藏经洞的劫掠。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历史的琥珀:敦煌藏经洞再想象”一展中,当代艺术家谢晓泽为我们呈现了另外一个同样让人难忘的视角:藏经洞中,中国人的宇宙观。
他的再想象让观者看到中国人处理未知的思考:这既是古人面对浩瀚苍穹关于命运的思考,也是艺术家复原藏经洞真实面目的思考。对于后者,谢晓泽依据藏经洞仅存的资料线索,对藏经洞展开诗意的遐想。他的努力让人看到跳出“浩劫”思维的藏经洞,蕴含着巨大的东方智慧。
由《全天星图》到《宇宙模型》
比如艺术家根据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全天星图》(也称敦煌星图)、三界九地和坛城而绘制的《宇宙模型》草稿。作品上的星图,也就是星星的位置,在藏经洞的上空清晰可见。从中,我看到了藏经洞与宇宙智慧之间的关系。
这幅《宇宙模型》草稿是《历史的琥珀:敦煌藏经洞再想象(长卷)》展出的草稿之一。谢晓泽的这幅水墨长卷由12部分组成,分别为:浩繁经帙、触摸材质、文字之雨、三界九地、敦煌星空、敦煌星空之二、敦煌星空之三、语言沉积、溢彩流金、曼荼罗、重构坛城和宇宙模型。我们同时看到了艺术家深厚的书法功底,这恐怕是少数当代艺术家才具备的能力。中国书法的书写过程,何尝不是一种哲学思考,更是向手写《全天星图》的致敬。
从长卷的12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星空下的藏经洞在艺术家思考过程中的重量。我之所以将《宇宙模型》草稿图放到文章的开篇,是因为它比长卷更加强调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这个念头出现的那一刻对艺术家的触动。根据艺术家的介绍,易经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出现在他构思藏经洞上空星图结构之时。此句来自《周易》之《贲卦》,经常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连用。整句的大意是说,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伦理道德,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
这一触动对艺术家的意义,还可以从展厅入口处的《中古时代的星空:伯希和在藏经洞》得到印证。这是一幅观众在展厅门口就能看到的作品,中间的藏经洞上方绘有星空。照片上是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在藏经洞中翻看藏书时的场景——他是将藏经洞文物掠到国外不可绕过的关键人物之一。照片两侧凸出的柱状物,是艺术家插在墙面上的28个中国画画轴。据传藏经洞在1000年左右被封闭,是1900年在现编号第16窟的甬道北侧发现的一个洞窟(现编号17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物大约有5万余件,90%以上是佛教经卷。1900年到1910年之间,大量文物流落到英国、法国、俄国和日本等国。1910年,中国政府把残存的文献送到了北京保存。
古人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我们看到夜幕下的藏经洞被半圆的从北半球可见的整个星空所笼罩。太空中的星图,告诉我们的是天象。我们对天象太熟悉了,比如《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这个典故的前提是借曹操之口说出的“重雾迷江……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的设定。“重雾迷江”指的是一重一重像纱帐一样的雾气弥漫江面,这是一种气象现象,诸葛亮正是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才有了草船借箭之策。正如诸葛亮事后所说的:“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藏经洞上空的星图是艺术家根据现存于大英图书馆的敦煌文献S.3326后半部的《全天星图》绘制完成的。在文献全貌上从右至左,前半部为《云气占》,共25幅云气纹及占卜文字,引用吕不韦卜辞,结合气象预测吉凶;后半部为《全天星图》,共12幅时角星图及1幅北极天区星图,覆盖北半球肉眼可见的大部分恒星;尾部绘制的是电神,并有题“其解梦及电经一卷”。
这段占卜文字大意是:吕不韦(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人物,作者注)说,作为一般原则,当你走近平原上的一个土堆,那里有一种直直地伸向天空的手杖形状的气体,如果是黄色,那就是天子的颜色,蓝色、红色、白色和黑色都意味灾难的存在。臣子淳风说,作为一般原则,这样的县和城市出官高位显之人。蓝色意味着疾病,白色意味着军队正在集结,黑色意味着城市中的强盗和小偷正在增多。正是这其中的“臣淳风言”四个字,让专家认为文献是初唐李淳风所作。
电神的眼睛非常引人注目,比如明显凸出画面的眼睫毛、特别强调的黑眼球和专注的表情,感觉电神的眼睛能放电,向下看的目光如炬。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电神称为“电母”,她负责释放闪电,兼具“照明善恶”的象征意义。
《全天星图》的内容是为《云气占》服务的。占卜时,先看云或气的形状和颜色,再按照星图确定它们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然后,找出地上与之相对应的地区,由此确定吉凶出现在地面上的位置。这可能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算法。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艺术家把《全天星图》中的平面星图按照空间关系组合成为一个半球体,作为天穹覆盖着由十二古国组成的分野地图,从而完成了“天穹或包含于藏经洞内,或从外部覆盖着藏经洞”。
如果说敦煌星图在占卜时起到了关键作用,那么藏经洞外部投射的星空,告知了藏经洞所代表的大智慧。星图被保存在藏经洞达1300年之久,它见证的是唐朝对科技的重视,对未知探索的渴望。就整体的精确度以及造纸的精细程度而言,出现在那么早的年代,都是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前无古人的智慧。
用敦煌星空来呈现藏经洞的历史价值,只是此次展览内容的一部分。就像展厅中央代表各个主题的琥珀系列雕塑作品给我们的印象,星图是藏经洞中众多可圈可点的内容之一。同样精彩的沉浸式多媒体装置和VR体验,让藏经洞的智慧立体地走进了我们的现代生活。这种融入其中的奇遇,尤其是星空下坛城升起的那一刻,让人终生难忘。
头上的星空一直都在,藏经洞不再是走不出的遗憾。如果你从宇宙的高度去看,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藏经洞更古老更能看透世间百态的文明了。在这其中,是浓缩的普照宇宙大地的千年智慧和思考。图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