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的驼铃余韵尚在耳畔,永昌大地上的灶火已升腾起新时代的烟火芬芳。“民以食为天”,这句镌刻在中华文明基因里的箴言,在甘肃金昌永昌县化作十八道风味独特的 “永昌十八子”。这些名字带“子”的特色小吃,不仅是舌尖上的盛宴,更以美食为媒,串联起历史传承、文化创新与产业振兴的发展脉络,勾勒出西北小城向新而行的奋进图景。
永昌“十八子”绝非简单的美食堆砌,而是一部镌刻在味蕾上的地域史书。地处北纬38°黄金种植带的永昌,坐拥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养,富硒土壤孕育出优质粮蔬,广袤草原牧养着肥美牛羊。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让这里的每一道美食都自带“地理标志”。以声名远扬的羊肉垫卷子为例,精选当地散养羔羊,经数小时文火慢炖,肉质鲜嫩酥烂;手工擀制的面卷在浓郁肉汁中充分浸润,吸饱鲜香,筋道与醇厚在齿间交织。这道凝聚着西北豪情的佳肴,先后被列入县、市级非遗名录,并在全国摘得“中国金牌旅游小吃”桂冠,成为永昌美食的金字招牌。
每一道“子”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春日里,鲜嫩的榆钱与面粉交融,蒸制出清香爽口的卜喇子,山野的清新气息裹挟着麦香,一口便能尝尽时节馈赠;寒冬时,阖家围坐的暖锅子盛满萝卜、粉条与丸子,蒸腾的热气驱散寒意。从选材、备料到烹饪,每道工序都暗藏玄机:手工揉面的力道、火候把控的精准、秘制调料的配比,代代相传的技艺里,藏着对食材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文旅融合的浪潮,为“永昌十八子”插上腾飞的翅膀。永昌县立足资源禀赋,精心打造“美食+文化+旅游”的立体产业生态。走进永昌县钟楼小吃城,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相映成趣,40多个档口将十八种风味一网打尽,透明化厨房让游客亲眼见证美食诞生的全过程。今年五月举办的“来永昌吃十八子”四月八民俗文化节,更是将美食与非遗、演艺深度融合:游客们一边品尝灰豆子的绵密、漏鱼子的爽滑,一边欣赏非遗、小戏小曲的精彩表演,沉浸式感受永昌的独特魅力。
从丝路古道上的风味驿站,到新时代的文旅新地标,“永昌十八子”的华丽蜕变,不仅是传统美食的现代化转型,更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未来,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这组承载着地域记忆与民族风情的特色美食,必将成为永昌县最闪亮的城市名片,在文旅融合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多“舌尖上的传奇”,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爱永昌客户端
编辑:魏戈琪
监制:何金玉
总编:叶贤萍
责编:卢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