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马慢慢 李凯 张沛)在邹城凫山脚下的郭里镇独山村,一项传承五代的非遗技艺散发着时光的味道。让我们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伟,探寻百年老味道的时光密码,看看传统技艺如何在当下焕发新生。
孟子故里凫山脚下,有一种传统味道穿越百年。黍米经百日发酵化作琥珀琼浆,面曲历三伏曝晒成就黑金酱香。在这里,藏着中国古老的调味密码。
济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邹鲁传统酱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陈伟:“邹鲁传统酱醋制作技艺距今已有103年的历史,到现在我已经是第五代传承人了。我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这门技艺,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
俗话说“春作曲、夏晒酱、冬取油”。制曲是整个制酱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春天的温度和湿度为制曲提供了最适宜的“产房”,每年4月是陈伟和工人们最忙碌的时节。
济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邹鲁传统酱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陈伟:“选用我们凫山当地优质的北方硬小麦,把小麦磨成面粉,经过发酵做成馒头,馒头切片后铺平放在竹编上,利用自然界中有益的菌群,保持好通风,控制好湿度,用5-8天的时间就长成比较好的曲种了。”
将制好的曲料放入晒缸,加入等重的16度浓盐水,露天陶缸日晒夜露,陈伟和工人们每天翻搅2-4次。节令一入伏,就到了每年晒酱的最佳时节。随着时间的推移,酱的色泽由浅入深,香气逐渐浓郁,味道也日益醇厚。
济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邹鲁传统酱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陈伟:“除了我们天然晒酱是自己很独特的工艺之外,我们的醋也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改良,把主要原料大米、小米和高粱的配比,做了一个很精细的调整。”
2007年,陈伟成立了山东汇香源食品有限公司,先后荣获省市级荣誉称号20多项。2019年,他又创立国学文化园,把传统酿造文化、儒家文化、传统国学有机结合,打造一处特色鲜明的乡村研学游基地。
济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邹鲁传统酱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陈伟:“让更多游客和中小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工艺制酱的流程,激励更多的年轻人传承非遗传统技艺,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企业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与种植户签订粮食、蔬菜购销协议,带动村民增收。
邹城市郭里镇独山村村民:“咱与厂子签订了合同,种植比较灵活,经济作物也不用担心销售了,种植出来他可以收购,经济收入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