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逛洒金桥,不算来过西安。不品尝洒金桥的美食,等于白来西安。不用“咥”来品洒金桥,对不起西安。不诚心甩一句秦腔“嘹咋咧”,那就愧对西安。
洒金桥的清晨是从一碗咸香浓郁的油茶麻花开始的。人力三轮车载着一大锅冒着热气的油茶,在路口的人行道边停下,简易小饭桌一撑,小马扎一抖,就开张了。在此等候的多是本地食客,围过来报声“两根”“三根”,转头就端碗挤到行道树后坐下,先沿着碗边转半圈吸溜一口油茶,再从容挑起金黄软糯的麻花,细嚼慢咽起来。
我们一家四口第一次见油茶配麻花,好奇地挤了过去。那油茶香气扑鼻,质地浓稠,与中原老家的一样。不同的是,锅内溜边浸泡着一圈鼓囊囊的麻花。锅边还摆了一圈配料盒,有芝麻粉、核桃碎、瓜子仁、水煮黄豆、花生碎和小麻叶,看起来比家乡的油茶料足,扛饿。
“三块一碗油茶,配上两根麻花,总共五块,保管让你嘴里胃里都舒坦。”老板操着自带幽默感的陕西话,递来一碗配料冒尖的油茶。
“哟,咥得这么快!一家四口分着吃的啊。往街里走,再喝碗肉丸胡辣汤,嘹咋咧。”待我们吃完,老板热情地收回空碗,指着沐浴在晨曦里的街道深处对我们说。
热情的陕西话,拉近了我们与西安的距离。两年前读小说《大秦帝国》时,对老秦人的方言有所了解。“咥”是吃得过瘾的意思,“嘹咋咧”是表示特别好。“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自古以来,老秦人的骨血里就流淌着壮阔的豪情和民族大义。
顺着老板的指引往里走,两边的吃食店一家挤着一家。仰头看去,树叶都被挤到高大鲜亮的招牌后,偶尔从边上露出一小撮绿色。往店里瞅,经营主食的店里人不多,水盆羊肉、裤带面、羊肉泡馍都太结实,得等到正晌午吃。经营桂花糕和肚包肉的摊位比较多,走几十米就能遇到一家。
左右环顾,继续往前走。一棵大树下,有个经营肉丸胡辣汤的临时摊位,临街的几张桌子坐满了食客,我们挤到墙根处落座。肉丸胡辣汤是地地道道的西安美食,也是当地的特色早餐。出人意料的是,除了胡辣汤和牛肉丸子,肉丸胡辣汤里还有土豆、青菜、西葫芦、腐竹、蒜苗、粉条相佐。细品一汤勺,卤糊味浓,略有胡椒香味,汤汁浓稠,口感丰富。牛肉丸子很有嚼劲,配菜软烂入味,各种食材的味道相互融合,再加上地道的油泼辣子,让人食欲大增。一碗下去,有肉有菜,营养均衡,吃得一家人额头汗涔涔,浑身热乎乎。
卤汁凉粉是陕西的风味小吃。来洒金桥之前,女儿专门做了攻略。我们按图索骥,摸到评分最高的一家。进门后,老板热情招呼落座,我们还是坚持“少食多样”原则,只点了一碗。老板把我们自己掰碎的饼放置碗底,在碎饼上码了两层大小均匀的绿豆凉粉片,淋上卤汁、芝麻酱和辣子油,最后将一颗溏心松花蛋掰成两半,放在碗边。他说,卤汁凉粉的吃法有讲究,吃的时候不能乱搅,要顺着碗边将凉粉剥下一片,挂着酱汁,带着碗底的馍一起包着吃或吸溜着吃,这样才能品尝到每一层不同的口感。
按照老板的说法,我们一家人吃得很斯文,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卤汁凉粉入口后,先窜出一股浓郁的酱汁香味,凉粉爽口丝滑,芥末和蒜水融合着辣子的焦香,呈现独特的味道。松花蛋裹上料汁后,变得格外香浓,隐去了石灰淡淡的干涩味。单独咀嚼碎饼时,会爆出汁水,味道要比刚入口时的凉粉重些。我们都是第一次品尝,齐呼好吃,末了,连碗底的汤汁也喝个精光。起身时,我扭头看见身后一位外国小伙子,他碗里的卤汁凉粉已被搅拌得“翻江倒海”。我想,大概是语言不通的缘故吧。
“陕西八大怪”中,有“三怪”是围绕吃食的,即“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在洒金桥,这“三怪”都能满足。
街上经营裤带面的店铺很多。正午时分,我们找了一家人多的挤了进去。环顾四周,又宽又长的裤带面,裹上油辣子后像一团火,在食客面前往上蹿。食客们有的高高挑起细嚼慢咽,吃两口就用纸巾擦一擦嘴角的红油;有的则顾不上抬头,就着碗,左右手同时开弓,一口面,一口蒜,呼呼噜噜扒拉着吃。看得我直流口水,恨不得落座就能吃上。
陕西人吃裤带面不光吃出了豪爽的本色,还吃出了文化。“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官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点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了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个钩搭挂麻糖,推着车车走咸阳。”这句陕西顺口溜,说的是一个相当生僻的字,在网络字库和字典里都无迹可寻,但西安面馆里都会出现这个字,念“biang”。“biang biang面”是裤带面的另一种叫法,据说制作裤带面时,在案板上摔打面团,会发出“biang biang”的声音,故此得名。这个笔画稠密的“biang”字是陕西面食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多数店铺的墙上都分享有关于“biang”字起源的小故事。裤带面有吃头,有看头,有讲头,挺好。
陕西的锅盔和新疆的馕外形相似,但比馕厚实得多。当地顺口溜描述得很生动:“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易携带。”相传秦统一六国,锅盔功不可没。为了在行军打仗时节约时间,秦国士兵把生面团放在头盔里烤,烤好后用牛皮绳前胸后背各搭一个,可随时食用。在洒金桥,我们遇见两三家经营锅盔的门店。除了又大又厚的传统锅盔,还有改良版锅盔,原味的、油酥的、夹心的,种类繁多。我还是觉得传统的最有味道。
我老家把辣椒统称为“秦椒”,这估计是因为陕西辣椒名扬四海的缘故。此行,一定要带点回去分享给亲朋好友。走进酱菜店一看,万物可辣,一排整齐排列的酱菜缸里有各种各样的辣食,辣椒油、辣椒面、辣花生、辣黄瓜、辣萝卜、辣黄鱼、辣鸡块……辣得五花八门,眼花缭乱。为方便携带,就打包了两斤辣椒面。回家用热油一泼,嘹咋咧!
插画丨呱咕
编辑丨栖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