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知乎日报》
美食的世界奇妙无穷,东方美食也有它们的「外国亲戚」。虽然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但在外形、风味或制作方式也有着一定相似之处,比如新疆囊和披萨饼、韭菜盒子和拉丁馅饼......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外形像失散多年的亲兄妹」的中外美食?一起来看答主@见天傻乐,美食话题下优秀答主@看星空的仓鼠、@陈 ne 呀 的回答吧~
东北菜 VS 德国菜
说起这个事,我就想起我大嫂了~大嫂是德国北方人,每回她到单位找我大哥,都是我给做饭。
我说说大嫂爱吃什么:酸菜炖五花肉血肠,这不就是东北杀猪菜吗?好像也有叫白肉血肠的是吧。
不光吃杀猪菜,德国人还吃渍菜粉,大肘子,是不是和东北老铁差不多?
你以为形似就完了吗,味道也像。德国酸菜是拿包菜做的,东北酸菜是拿大白菜渍的。不细吃,你吃不出来。
那说德国北方人吃啥主食呢?那就更逗了!
德国大馒头,让谁看能看出来是西餐?就是刀切馒头啊!这玩意叫 Hefeklöße。它有两种,一种就和发面大馒头没区别,切了片刷蛋液用油炸着吃~
这种吃法,是不是不少哥们姐们家也这么做~
这个就是另外一种馒头,外表看就和普通馒头一样。掰开一看,有馅的,乍一看还以为是豆沙包,但其实里面是蓝莓酱、草莓酱什么的,算是一种饭后甜点~
德国哥们还吃酸菜饺子,一般是酸菜猪肉,酸菜牛肉馅的。
有一年,当时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来中国,去沈阳当地造了一顿,给老太太吃美了~
所以说,你真有个德国北方同学来国内玩,不用费事找西餐厅招待。你就给领到东北农家乐。
点上一锅杀猪菜,再整个红烧肘子,配着开花馒头就造吧,德国哥们肯定宾至如归。
顺德「炸鲜奶」VS 帕伦西亚 Leche Frita
| 答主:看星空的仓鼠
不知大家是否都吃过老广顺德一带的美味油炸面点「炸鲜奶」?
说是上世纪 70 年代,有大厨在「炒牛奶」与「脆皮马蹄糕」基础上焕发巧思,将二者结合,发明了「炸鲜奶」。
用面粉、淀粉、蛋清、泡打粉、花生油、盐精心调制「脆浆」也就是炸鲜奶外头那层面皮的主料。
至于内瓤儿,用鲜牛奶、黄油、砂糖稍事煮沸,再加入水淀粉(最好是藕、绿豆淀粉)勾芡,使之凝结成稠粥态,冷却之后,切成小块儿。
然后给牛奶块儿撒一层干淀粉,再「挂糊」充分涂抹「脆浆」,最后下锅油炸至两面金黄,就完成了。
嗯,理论上说,这也是一款「面包」,嘻嘻~
因为接下来要说的,就是「炸鲜奶」的异父异母姐妹了。
在西班牙人那儿,也算是面包的一员……不开玩笑,我的面包师傅朋友就这么认为的。
就跟烤薄饼 Talo 能算成面包、所以西式油条 Churros 也算面包一样。
这就是来自帕伦西亚(Palencia)省的油炸点心——Leche Frita,直译就是「炸鲜奶」。
但从历史年代、发明初衷来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虽然长得很像。
较之老广顺德的「炸鲜奶」,帕伦西亚的 Leche Frita 起源具体年代未知,目前可追溯的记录是在公元 12 世纪。
它属于中世纪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亚王国特产,由修道院的嬷嬷们挤牛奶、磨面粉之余发明出来,先是在大斋期(天主教戒律,守斋 40 来天,不准吃肉)吃来补充体力,然后作为「修道院土产」,跟土产苹果酒、修道院啤酒一样卖给附近居民,贴补寺院之用。
在公元 1492 年大统一之后,Leche Frita 风靡于伊比利亚半岛,海外殖民地也有它的身影出没。
很难说,它会不会随着葡萄牙、西班牙水手的船只,在东亚海岸小小驻足,毕竟油条就是沿着这条海上路线传入伊比利亚半岛的。
无论如何,它比「炸鲜奶」更甜,而且内瓤是西班牙式牛奶布丁。将小麦粉、大米浆、蜂蜜、黄油(多一些)加入煮沸的鲜奶里,做成可以成块儿切割的状态,跟「炸鲜奶」情况高度相似,只是质感更像果冻。
至于外皮,制作方法与「炸鲜奶」如出一辙,只是更厚一点,加入更多的肉桂粉、糖霜,炸油用的是橄榄油,口感更甜,第一口咬在外皮上,也比「炸鲜奶」更有韧劲儿。
随着大航海时代鼎盛发展,玉米、土豆、木薯在公元 16 世纪下半叶引入欧洲,更多的淀粉来源不断简化着 Leche Frita 的内瓤制作,还让它走出国门,传入意大利。
今天,很多西班牙人已经知道了我国的「炸鲜奶」,就像他们多少知道他们的 Churros 起源于我国的油条一样……
并且,在今天的西班牙,随便找一家咖啡馆、面包店,都能来上一份新鲜的 Leche Frita ,陪衬一份冷藏过的鲜奶,或奶油,或干脆就是冰淇淋……蘸着吃的,我反正很喜欢这么吃,凉而且甜,嘻嘻~
油条 VS 恰帕塔
| 答主:陈 ne 呀
油条,中国人自己的恰巴塔!
啊!不对,恰巴塔,外国人自己的油条!
都是追求大气孔带来的集美貌、口感与奇妙发酵反应于一体的面食,活脱脱的「外形像失散多年亲兄妹一样」。
油条和恰巴塔乍一看除了都带孔好像也没别的相似之处了,毕竟食材和烹饪方式都不一样呢,但其实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先来说咱们都熟悉的油条吧。
油条的原料基本上就是中筋面粉、泡打粉、小苏打、盐、鸡蛋、水和食用油。
面团儿揉光滑、饧好后不用揉搓排气,案板上抹油,将面团扣到案板上,整理成长方形,切成需要的长条,两个叠一起中间用筷子按压,或者单独一个面片直接下锅;也可以一个面片对折,总之整理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生坯完成,备用。
起锅热油,中火,油锅中放一瓣蒜,什么时候蒜飘起并且没有迅速焦黄,说明油温可以,等蒜瓣微微泛黄之后,逐一放入生胚,炸得过程中用筷子不停的翻动,直至油条表面焦黄并且筷子碰触感觉到脆脆的硬感,即可出锅。
恰巴塔的原材料是高筋面粉、盐、酵母 2g、橄榄油 、凉水。
手沾水,假定面团有四个角,扯起静置好的面团一角向中心折叠,逐次扯起另外三个角向中间折叠,盖上保鲜膜静置 30 分钟,然后依照刚才的方法二次折叠,这时候面团基本上就可以光滑了。然后再用抱叠法,随后,放冰箱冷藏 12~14 小时,冷藏发酵结束后面团应该是再次变大至放入前两倍,并且面团儿表面有明显的气泡。冷藏发酵完毕后,在案板上撒上面粉,然后把面团倒扣在案板上,可以整理一下形状,扯成长方形,也可以不用管,直接切开成长条,表面盖上盖子或者盖上湿布,最后一次发酵,面团膨胀至 1.5~2 倍大即可准备入烤箱。
最后一次发酵完成后,烤箱 230 度预热 10 分钟,底层放进去一盘水,上下火 230 度烤 20~30 分钟,即可出炉。
咦?是不是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的操作过程?甚至原材料都有着很大不同?
不同在哪儿呢?
对!油条用了小苏打和泡打粉,而恰巴塔只用了酵母。
但其实,它们俩的目的是一样的——创造大气孔!
油条是通过化学膨松剂,如泡打粉,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凭借化学反应或微生物代谢在面团内部形成均匀分布的气泡。油炸时,面团表面迅速脱水硬化,内部水分受热汽化,蒸汽压力与发酵气体共同推动结构膨胀,形成中空孔洞。
恰巴塔则是依赖长时间低温发酵,比如波兰种或天然酵母,酵母缓慢代谢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高含水量,通常超 70% 以上,使面团延展性强,气体更易留存。烘烤初期高温使面团表面结皮,内部水分蒸发产生蒸汽,与残留二氧化碳叠加,推动气孔进一步扩张。
因此,油条和恰巴塔的气孔均源于发酵气体与蒸汽膨胀的双重驱动,在面筋网络的支撑下留存的气体逐渐膨胀。尽管烹饪细节不同,油炸 vs 烘烤、化学 vs 生物产气,但核心物理与化学原理高度相似,堪称美食界的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