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啤酒发布了,拟以 6.65 亿元全资收购山东即墨黄酒公司的公告。这标志着这家啤酒巨头正式入局黄酒赛道,而其折射出的,是传统酒企在存量竞争中寻求破局之路。
啤酒失速VS黄酒逆袭
市场的“冰与火”
1、啤酒失速:高端化“撞墙”与消费降级的双重绞杀
2024 年青岛啤酒全年营收 321.38 亿元,同比下降 5.3%,尽管净利润微增 1.81% 至 43.45 亿元,但主品牌销量增速放缓,中高端产品增长乏力。同期华润啤酒业务收入下降1%,重啤更是出现营收、利润双降,高端化遭遇 “滑铁卢”。
行业整体同样低迷:据国家统计局及行业协会的数据,2024 年规模以上啤酒企业产量下降 0.6%,营收减少 5.7%,成为食品饮料行业中唯一下滑的品类。
2、黄酒逆袭:小而美”能撑起青啤野心吗?
公告数据显示:即墨老酒 2024 年营收 1.66 亿元,同比增长 13.5%,净利润 3047 万元,同比激增 38%,净利率高达 18.31%,远超古越龙(10.67%)、会稽山(12.11%)等上市酒企。即便剔除一次性收益,古越龙山、会稽山等企业仍实现营收正增长,其中会稽山营收增速达 15.6%,净利润增长 17.74%。
行业整体规模虽小,但增速稳定,2024年产量同比增长3.5%,销售额突破200亿元,成为酒业中少数保持增长的品类。
利润表现上,黄酒的差异化优势更为显著。
即墨黄酒的高净利率印证了其 “小而美” 的特性,而啤酒行业在高端化受阻后,利润率普遍承压。黄酒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和价格带拓展,正在构建更具弹性的利润结构。
国内啤酒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增速放缓,头部企业需寻找新增长点。黄酒虽属小众,但在健康、文化、高端化等具备潜力。正如青啤在公告中所述,收购是 “推动多元化发展,为公司未来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青啤的 “黄酒棋局”
品类、地域与文化三角战略
1. 品类补充:用黄酒填补啤酒的“消费空窗期”
即墨黄酒的加入填补了青啤在发酵酒领域的空白。其产品涵盖传统黄酒、气泡黄酒等,与啤酒形成 “低度 + 高度”“传统 + 创新” 的互补组合。
尤其气泡黄酒等年轻化产品,契合青啤 “新人群、新需求” 的战略方向。从消费场景看,黄酒的春秋冬销售旺季与啤酒夏季旺季形成天然互补,可平滑渠道资源的季节性波动。
2. 地缘优势:山东“渠道霸权”如何赋能黄酒
即墨作为 “黄酒北宗” 代表,在华北市场拥有深厚根基。
青啤凭借山东本地龙头地位,可将其渠道网络(如商超、餐饮)与即墨黄酒的区域品牌力结合,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
如,青啤在山东的冷链物流体系可降低即墨黄酒的运输成本,而后者的高端礼盒产品(如三十年陈酿)可借助青啤的高端渠道渗透商务场景。
3. 文化赋能:千年非遗如何变身“社交货币”
即墨老酒拥有千年历史,其 “古遗六法” 酿造技艺被列为省级非遗,2006 年获评 “中华老字号”。
青啤通过收购不仅获得品牌资产,更可挖掘其文化价值:即墨老酒博物馆的工业旅游资源、与鲁菜的饮食文化绑定,均能为品牌注入文化溢价。
巨头的“区域酒收割术”
从景芝承压到青啤的阳谋
啤酒巨头跨界收购区域小众品类,有过先例,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1. 景芝调整期承压:全国化渠道败给“小众香型认知”
华润啤酒 2021 年斥资控股景芝白酒后,试图通过其覆盖全国的渠道网络资源实现 “啤白融合”。
然而,景芝作为芝麻香型白酒的代表,省外面临香型认知壁垒,尚未形成广泛消费共识。尽管华润计划以安徽、河南等 “环山东” 市场为跳板,但目前景芝仍处于产品结构调整期。
这说明全国化渠道≠全国化市场,缺乏本土化叙事支撑的品类扩张,易陷入 “渠道空转” 的陷阱。
2. 青啤的山东阳谋:地缘+文化破解区域酒魔咒
青岛啤酒对即墨黄酒兼具地缘优势。
即墨作为 “黄酒北宗” 代表,在山东拥有深厚的消费基础,而青啤凭借本地龙头地位,可将其覆盖全省的商超、餐饮渠道与即墨黄酒的区域品牌力深度绑定。
此外,青啤能通过啤酒嘉年华等活动,将黄酒消费场景与青岛啤酒节的狂欢文化结合,实现 “传统 + 时尚” 的跨界破圈。
但挑战同样显著:黄酒消费频次仅为啤酒的 1/3,如何提升复购率是面临的现实问题。
正如蔡学飞指出,区域酒种价值提升需 “从品牌文化挖掘和消费场景引导入手”,资本输血与本土化叙事缺一不可。
华润收购景芝虽注入资金,但未解决香型认知短板;青啤收购即墨也能通过渠道协同提升效率。
景芝未能有效将芝麻香与地域文化绑定,而青啤能否通过即墨的“古遗六法” 非遗技艺、鲁菜饮食文化等符号,构建 “北派黄酒” 的本土化叙事是其检验成功与否重要的指标。
黄酒“假蓝海”?
存量收割与增量困局
表面上,黄酒行业增速亮眼;实际上,即墨黄酒在山东市场占有率已超60%,青啤收购是‘用资本买断区域护城河’。
尽管黄酒潜力显著,但在成为企业第二增长曲线之前,仍需要突破全国化、高端化、年轻化等多重瓶颈。
1. 地域枷锁:突破江浙沪包邮圈
目前79%的黄酒消费集中在江浙沪,古越龙山、会稽山等头部企业省外收入占比不足四成,金枫酒业更是高达95%依赖本地市场。
破局需学习其他品类,强化绍兴、即墨等产区的差异化标识,通过创新打破地域认知边界。正如宋书玉理事长强调,黄酒正处于历史性复兴阶段,需通过国际化和消费场景创新激活市场。
2. 价值重构:摆脱低价标签与高端化困境
黄酒80%产品单价低于50元,同质化竞争导致毛利率仅 30%-40%,远低于白酒的 60%-80%。跳出 “料酒替代品” 的认知,需拓展更多消费场景。
会稽山、古越龙山近期的提价尝试虽提高关注,但需配套品牌叙事升级,避免陷入 “为涨价而涨价” 的误区。
3. 代际对话:重构年轻化消费语言
黄酒消费群体40岁以上占比73%,25-35岁群体仅11%,传统包装和场景设计难以吸引Z世代。在产品形态、营销方式、消费场景上创新突破。例如即墨黄酒推出的 “寂寞小酒” 谐音梗产品,以及气泡黄酒的年轻化包装,已初现成效。
青啤收购即墨黄酒,本质是‘用啤酒赚来的钱,买一张黄酒存量市场的门票’,但门票背后是‘改造区域消费习惯’的持久战。
若成功,北方黄酒市场或从几十亿跃升至百亿级,成为巨头对抗行业内卷的新筹码。然而,黄酒的真正爆发需突破地域、价值、代际三重枷锁。
正如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秘书长赵禹所言:巨头收购区域酒厂,短期看产能整合,中期看文化融合,长期看战略定力。
黄酒要破圈,你认应打‘健康牌’还是‘国潮牌’?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数据源自企业公告及行业研报,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