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菜肴,濃中帶淡,鮮香酥爛,原汁原湯,濃而不膩。用料嚴謹,註重配色,講究造型,四季有別。下面幾道江浙傢常的肉菜,定會讓你收獲大口吃肉的滿足感
1.東坡肉
東坡肉又名滾肉是江南傳統名菜,屬於浙菜系,名氣很大,流傳也廣。現早已成為傢傢戶戶都會做的一道傢常菜。選用半肥半瘦的豬肉,成品菜是碼得整整齊齊的麻將塊兒,使用紹興黃酒為主要燉蒸材料,小火長時間慢燉,氣質才地道。肉的脂肪經過燜制已所剩不多,色如瑪瑙,肥而不膩,酥爛香滑,是非常受大眾歡迎的一道經典特色菜。
2.肉釀面筋
肉釀面筋,上海話叫做“面筋塞肉”,在江浙一帶很出名,尤其是無錫人的最愛,每逢過年或遠遊的孩子回傢,祖母、母親會親自下廚做這道其實並不復雜但充滿傢鄉感覺的菜肴。也就是在表面光滑,味香性脆的油面筋中塞入肉餡,燉煮後,面筋軟滑細膩,配上肉餡之甜香勁道,鮮美可口,入口之後的感覺妙不可言。
3. 蛋餃
江蘇人對蛋餃的鐘愛老少皆知,過年過節餐桌上肯定少不瞭,一道寓意“招財進寶”的蛋餃。雞蛋用筷子打散打勻,再滴幾滴菜籽油,然後把雞蛋倒入一個鐵勺裡,在煤氣灶的火苗上方烘烤,一張薄薄的蛋餃皮就做好瞭,挑些肉餡放在餃皮中間,兩邊一合,一個黃澄澄的蛋餃就做好瞭,用作料烹煮,口感鮮美。金黃色的蛋餃肉餡飽滿紮實、蛋皮彈而不膩,就像一個個元寶。
4.黴幹菜燜肉
接下來要說說江浙的一道傳統菜-黴幹菜燜肉,尤其紹興人愛吃。做這個菜很費功夫。一大方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用菜刀淺淺地切若幹道口子,入鍋,用小火燉,時間約為半天;上桌前,肉切下一小方,底上鋪鮮美的黴幹菜,再燉半小時就能夠出鍋瞭。燒好後五花肉醬色紅亮,梅幹菜烏黑發亮,吃起來鮮香油亮,酥爛但不膩口。凡是紹興的本地菜館,都把這道菜作為傳統的當傢菜。
5. 醬油肉
在眾多的醬油肉中,外界盛傳以產自溫州的最為出名。由五花肉制作為主,肉在放瞭佐料的醬油裡浸上三天,取出,用竹簽穿過肉,繩子串好,瀝好醬油等汁液,根據繩子長短錯落掛在竹竿上,放在陽臺邊晾,接受日曬風吹幾天便好。然後放進冰箱冷凍保存,一年都不怕新。隨吃隨取,用刀切成一片一片的,加點黃酒,一點點糖,隔水蒸熟或煮飯時加個支架一起蒸就好,等飯熟瞭,香香的醬油肉也就可以出鍋瞭瘦肉烏黑發亮,肥肉晶瑩剔透,入口口齒生香。
6. 茨菇紅燒肉
茨菇又稱慈姑,秋末冬初,正是江南一帶茨菇上市的時節。它是江蘇人春季餐桌上的常客,茨菇的做法一般都是清炒和紅燒,口感粉糯,最愛與肉搭配吃。茨菇紅燒肉,濃鬱甜鮮,肥而不膩,很適合春季食用。小時候每逢過年時去親戚傢拜年,到瞭飯點招待用餐的時候,總有一碗熱氣騰騰的茨菇燒肉端上桌來。滿滿的碗面上露出的是色澤紅亮的肉塊,碗底下臥著的卻都是茨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