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临安,上班杭州,是种怎样的体验?
在文艺青年的相机中,临安是个美不胜收的仙境。
在开发商的广告里,临安是近在咫尺的新城西。
然而,是否宜居,还是取决于长期的居住体验,尤其是通勤。最有发言权的,还是通勤于临安与杭州主城的人。
新临安人,留下工作
90后青年女王燕是一名新临安人,家住吴越山庄。她的工作地点在留下,单程通勤在30公里左右。
之前的日子里,她都会选择早起,然后在小区门口等候早班的高速598。那会路上车少,王燕往往能在车上补个觉。到留下后,时间总有宽裕。
由于高速598间隔时间较长,一旦错过,铁定迟到。因此王燕偶尔也会选择拼车,时间上差不多,摊下来的费用略多于公交。拼友们都是熟面孔,但是彼此之间话并不多。匆忙间,大家都各走各路,各上各班。
起初,无论是598,还是拼车,路都很顺。然而,近几年,高速上的车流也越来越大,加之留下地铁在施工,路面变得狭窄。五常下高速,排上十几分钟是常事。王燕迟到的次数也明显增多。
“毕竟三号线还没通,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我在考虑要不在临安找个工作。每天这么跑,太累了。”吐槽间,王燕一脸无奈。
然而,临安合适的工作不多,待遇也不及主城。王燕需要接受心理的落差。
老杭州人,青山工作
单亲母亲李淑娟是一位老杭州人,不过通勤方向相反。她是杭叉的一名硬件工程师,家住上城区丁桥。其实际通勤距离,超出王燕一倍。
“早上六点半的厂车,好在路过家门口!”
“一天只有这一班,错过了就麻烦了!”
关于通勤的方式,李淑娟总是心有余悸。
如果说厂车过家门是她的幸运,那么被厂车紧密绑定的作息时间,也就成为她日复一日的刚性循环。
她坦言,晚上坐厂车到家至少七点半以后。在工作日,女儿晚饭都是在外面解决,有时盖浇饭,有时小笼包。至于早餐,她更是无暇照顾。
“哪怕下雪天,也必须5:40起来!洗漱必须抓紧!”李淑娟的上班,俨然是行军打仗的模式。
年复一年,李淑娟觉得身心俱疲,可是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工厂的搬迁。年过不惑,专业狭窄,再找工作谈何容易。心态平和的她,默默地接受着命运的安排。
临安人,滨江上班
老家临安太湖源的95后青年陆小伟在滨江一家公司上班,从事后勤岗位。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务实的小伙子。早在撤市改区前,他就在临安市区买房娶妻。经过综合权衡,他选择在滨江租房,只在周末回家。
他的住处,是安置房的顶层阁楼,不到10个平方。东西一堆,显得很挤。阁楼有卫生间,却装不下最小的热水器。好在公司的活动室设有淋浴间。往常下班之后,他都会先洗澡,再回住处。
“条件是真差,但是便宜啊。就在公司边上,8点起床都来得及。”说起现在的生活,陆小伟一副苦中作乐的口吻。
殊不知,在滨江阁楼的租金,放在临安绝对能住上中等面积的精装房。同为杭州之区,却不是一个世界。
只在周五的晚上,陆小伟才会选择回家洗澡。5号线江晖站启程,一步一停地坐27个站到绿汀路转车。16号线跑得很快,疾驰的高架上,窗外早已天黑。
陆小伟的家,位于农林大学站和广场站中间的位置。“两个站都不靠,需要再骑一辆小红车回家。”对家的位置,他明显有些无奈。
周日的下午,陆小伟总是提前出发,宛如去外地打工。出门前,他总是忍不住亲亲女儿。妻子觉得,丈夫每周都要出五天远门。
尽管公司边的白马湖风姿绰约,可是在陆小伟看来,比起家乡的里畈水库,总缺点什么。人在“他乡”,养家为重。滨江挣钱临安花,还是挺划算的。
在媒体的渲染中,临安是个未来定居的美丽遐想,地铁、高速、省道、快速路多箭齐发,去主城上班根本不在话下。然而,对于安家在此的新老临安人来说,百里之外的主城,依旧是个尴尬的距离。
临安作为旅游地,它不及旅行社说得那么远;杭州作为工作地,它又不像开发商说得那么近。
倘若在城西上班,家和公司都紧挨地铁,那么这种时空切换会是种美妙的体验。哪怕不靠地铁,自驾直达也方便的话,那么一路风景的归途也会是惬意的享受。
老临安人恋家,连卦畈到集贤,都是不可思议的距离。新临安人的通勤半径扩大了不少,但是过久的时间消耗,也会是巨大的身心负担。哪怕点对点的地铁直达,2小时的拥挤过后,上班心情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呢,如果是自由职业,或是无惧奔波,临安的宜居品质绝对是安家的优选。从杭州挤压而来的刚需伙伴们,八爷建议大家最好先在看中楼盘附近包个宾馆,体验几天,再做定夺。这样,至少后悔的可能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