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莲藕大量上市的季节,藕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食用方式多样,可以凉拌、炒食、做汤或是制成甜品。老话“秋藕最养人”更是在民间口耳相传。那么,为何藕会受到如此多的青睐?藕有什么功效?生吃、熟吃的效果又是否一样的呢?
01
藕是“水八仙”之一
在中国,莲藕有着超过3000年的种植历史,它与茭白、荸荠、芡实、水芹、莼菜、慈姑、菱角这些水生植物并称为“水八仙”。
莲的地下茎叫藕,为水生类蔬菜,形状肥大有节,内有管状小孔,分为红花藕、白花藕、麻花藕。每种藕的口感不太一样,红花藕瘦长,外皮褐黄色、粗糙,水分少,不脆嫩;白花藕肥大,外表细嫩光滑,呈银白色,肉质脆嫩多汁,甜味浓郁;麻花藕粉红色,外表粗糙,含淀粉多。
02
生吃可养阴润燥
《本草经疏》:“生者甘,寒;熟者甘,温。”就是说,莲藕生食性味寒凉,熟食则性味温热。
《中华本草》记载:藕,性味甘、寒;归心、脾、胃、肝、肺经。清热生津,凉血,散瘀,止血。
进入初秋,秋老虎正盛,朋友们往往会感到高热与干燥并存,易口渴、咽干、皮肤干燥,严重的会便秘。生藕中含有的丰富水分和黏液蛋白能够润泽肌肤,将鲜藕榨汁连饮多日,既能退高温又可缓解口渴,减少秋燥带来的不适感。此外,生藕还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的功效,对于秋季易发的咽喉炎、口腔溃疡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推荐食疗
鲜榨梨藕汁
材料:梨1个,莲藕半节。(1人份)
做法:梨去皮去核,切小块;藕去皮切小块(动作要快,否则藕会发黑);处理好的梨和藕放入榨汁机,倒入100ml纯净水,搅打细腻;搅打好的梨藕汁用纱布或者筛网滤渣取汁饮用(不过滤连渣一起吃会更好);根据个人口味,可适量加入蜂蜜。
功效适用:清热解渴,生津润燥。适合天气炎热,汗出过多,口干舌燥,舌红苔少等燥热者。
注意:生藕性偏寒凉,脾虚胃寒、易腹泻、孕期的朋友不宜生食。
03
熟吃可健脾开胃
《本草汇言》:“藕,如煮熟食,能养脏腑,和脾胃。”把莲藕煮熟之后,其属性就变成偏温、偏补的,补虚之力杠杠的,尤其能够健脾开胃,补益心血,还有消食、止泻的作用。
因此,脾胃虚弱、心脾两虚、脾虚食滞、脾虚泄泻,以及产后、老人、病后、体弱者可以经常食用煮熟的藕或熬浓藕汤饮,性质更温和,还有益气血、补虚之功。
推荐食疗
莲藕党参桂圆排骨汤
材料:莲藕500克,党参20克,桂圆15克,排骨500克,生姜3片。(2—3人份)
做法:莲藕切块,排骨焯水,生姜切片;以上材料加入陶器锅中,加入1000ml的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40—60分钟后,加盐调味;吃肉喝汤。
功效适用:莲藕熟用甘温,可健脾开胃、益血补心;党参甘平,可健脾益肺,养血生津;桂圆性温味甘,可健脾养心;三者合用与排骨熬成汤,适合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食用,常见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失眠多梦、女子月经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等。
注意:煮藕时应用砂锅或陶瓷锅,忌用铁器,否则藕会变成黑色。
04
藕节止血不留瘀
藕节,顾名思义就是藕的连接部位。在中医用药上,莲藕入药通常是采用其藕节部分,将藕节煨成碳,这味药就叫“藕节碳”,既能收敛止血又能祛瘀,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适用于各种出血病症,尤其治咯血、吐血等出血。
秋天正是品尝藕的好时节,如果没有时间烹饪,或者脾胃很弱,食藕容易消化不良的朋友,可以早餐或者晚餐冲调一碗藕粉,补虚同时又好消化。藕虽然有诸多好处,但在食用时也需注意适量。尤其是胃食管反流或容易反酸烧心的人要少吃藕粉或粉粉糯糯的藕,因为它淀粉含量较高,淀粉进入胃内容易转化成糖分,而糖分会促进胃酸的大量分泌。
保胃健康|紧张或生气就胃痛,一茶一粥来帮忙
保胃健康 | 这味药食同源的宝物,祛湿不伤阴,适合在秋燥渐起时节食用
保胃健康 | 这样吃水果,少惹湿、不上火
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黄穗平教授
黄穗平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学科(消化系统疾病方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专病合作发展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主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岭南梁氏流派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余绍源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团队负责人,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著作奖。主编著作7本,副主编著作8本,发表医学论文180多篇。获得“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广东省中医院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特需门诊)
周五上午(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特需门诊 )
供稿:黄穗平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广东省中医院岭南梁氏脾胃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