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震路上的水龙面馆已是热闹非常,“老板,两碗酱鹅面,一碗紧汤、一碗宽汤!”“老板,一碗干挑鳝丝面、一碗羊肉面,搭搭早酒!”七都“馋痨坯”们的早生活,便从水龙面馆开始。38年来,能够让本地人常吃常念,让外地食客慕名而来,凭借的是“专心做好一碗面”的初心与定力。
水龙面馆的面是最常见的苏式细面,口感韧而不断、爽滑筋道。面汤也简单,猪油、特调酱油、一把葱花,家常质朴的调味,是为了后面的“重头戏”——面浇头。作为水龙面馆的头道招牌,酱鹅面名声在外。酱鹅面只选用一年以上的大白鹅,肉质饱满、紧实,经过3到4个小时的卤制,成就绵、甜、蜜、酥的口感。待面条把酱汁的味道充分吸收,任由你再挑剔的胃口,也足以被征服,不少客人吃完面,意犹未尽地还要打包一份酱鹅带走,生意好的时候,店里一天能卖出近五十只鹅。
水龙面馆的苏式细面(李勇杰摄)
“店里的酱鹅、草扎羊肉等,都是我父亲自己琢磨出来的烧法,没什么秘方,就是地道苏邦菜、家常味,讲究一个货真价实!”水龙面馆如今的老板盛正华告诉记者。店里出品的鳝丝、熏鱼等浇头,选用的是产自七都本地的食材,雇的是地道本邦菜师傅,用的是浓油赤酱的传统烧法,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里,是各色食材,是独到匠心,也是地气水土。
水龙二字,取自面馆老板父亲盛水龙的名字。1986年,在庙新巷这条宽不过三四米的小巷子里,盛水龙的面馆正式开张。凭借着独到的手艺、实惠的价格、亲民的服务,这家由三五张桌子支起的小店,光一个早市便能卖出三百多碗面。“走,去水龙那吃碗面!”成为了邻里乡亲的选择与默契。那时面馆还没有名字,直到一位特殊食客的到来。
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专程寻来,亲尝一碗鹅肉面,食罢回京后,题下“水龙面馆”四字,后又在回忆杂文《故乡的阳春面》中附上小跋,大赞“从北京来水龙面馆吃碗面值得”。面馆得名,一时之间名声大噪,盛水龙将项怀诚的字装裱好挂在店里,后又转刻至木板上,成为面馆的金字招牌。前些年面馆搬迁,“水龙面馆”四字牌匾也被仔细运来,既是对过去的回望与纪念,更是不忘初心坚持老味道的坚守与延续。
从父亲手里接过衣钵的盛正华,已在面馆忙活了二十余年。每天凌晨3点起床,到店便投入到各样的准备工作中。“面馆从原来的巷子到如今的新店,味道不变,从父亲手里到我手里,我也希望能够延续经典,味道不变。”看着已经搬离街区的老主顾们,闲时还要特地寻回来吃一碗面,盛正华深感欣慰。
2020年,“庙港水龙”商标成功注册,水龙面馆的酱鹅、草扎羊肉得以销往全国各地,这份来自七都的经典好味道,裹着太湖畔的风土,积淀着庙港文化,成长为能够讲出七都故事、展现地域魅力的“地方名片”。谈到未来发展,盛正华笑着描摹出“百年老店”的蓝图:“我是土生土长的七都人,想为家乡做出一家‘百年字号’,也想让更多的人尝到七都味道!”作者:张艺文 来源:吴江日报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系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现代苏州》杂志特约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