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料理,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的是精致的鱼类料理,从刺身到寿司,鱼似乎成了日本餐桌上的不二选择。许多外国人甚至认为日本人是无鱼不欢的民族,三餐离不开海鲜。
△筑地市场,原本是日本最大海鲜交易市场 / pakutaso
据日本农林中央金库的调查,许多访日外国人认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食材,便是金枪鱼等鱼类。
然而,这种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差距。随着时代变迁,日本人对鱼类的依赖似乎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餐桌上的主角也在逐渐更替。
日本人,远离鱼类
20多年前,日本人在海产品的消费量上堪称惊人。
△日本渔业产量变迁 / 水产厅
例如在2001年,日本人均鱼贝类消费量达到了40.2公斤,这个数字是基于可食用部分计算的。如果考虑到整体量,并将这一平均值分摊到所有年龄层,成年日本人的鱼贝类消耗量确实令人瞠目。
然而,这一纪录在20年后几乎减半。2021年,日本人均鱼贝类消费量降至23.2公斤。即便如此,这一数字仍然超过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经历半个世纪才达到的水平。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从1960年至2020年,中国人均鱼类消费量逐年增加,尤其是自1990年开始,出现了飞跃式增长,几乎追平了日本、直指韩国。
△来源 / 日本经济新闻
事实上,日本的鱼类资源也在减少。作为曾经的“水产大国”,日本的渔业产量在1984年达到巅峰,年产1282万吨。然而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骤降至三分之一。即便是近海渔业的主力种类沙丁鱼,数量也在急剧减少。
究其原因,海洋环境和海水温度的变化是重要因素。此外,自2010年起,中国等周边国家由于水产品消费量的增加,也在日本海域进行捕捞作业,对日本渔船的捕获量造成了影响。
尽管如此,日本的水产品出口量却在持续增长。2022年出口额突破3000亿日元,10年内增长了2.3倍,其中出口到中国的北海道产扇贝和海参尤为亮眼。
不过,近期核污水排放问题,再次引发了中日两国民众对鱼类安全性的担忧。对此,日本经济产业省声称“可以安心食用”,并宣称已依据“国际标准”评估所谓的“处理水”影响。
但必须要说明,日本人减少鱼类食用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些事件。实际上,许多家庭选择不吃鱼,仅仅是因为做鱼太麻烦。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步入职场,留给厨房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处理繁琐的鱼类食材显得过于费时,于是外出就餐成为了常态,鱼类不再是日常餐桌上的主角。
△来源 / pakutaso
不吃鱼,那吃什么?
在不再频繁吃鱼后,日本人逐渐将目光转向了肉类。日本渔业衰退的1991年,恰逢牛肉进口自由化,这无声地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
除了女性工作比例上升,单身家庭的增加、年轻人饮食文化的变迁,以及便利店提供的丰富肉类副食品,也让日本掀起了一股“肉食热潮”。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报告,1960年时日本人均牛肉消费量仅为1公斤,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至7.6公斤。如果将范围扩大到鸡肉和猪肉,那么60年间,日本肉类人均消费量激增了10倍。
这股肉食热潮不仅逆袭了鱼贝类,甚至超过了稻米的消耗量,后者的消费量已经减半。从饮食比例来看,日本人对肉类的热爱正日益高涨。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社会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工业化食品的普及。可以预见,未来日本料理的口味也将随着这股热潮逐步变化。
鱼类消费的减少、肉类消费的增加,不仅是饮食习惯的简单变化,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日本人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转变。
现代人越来越追求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而鱼类作为一种需要精心处理的食材,逐渐失去了其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地位。
然而,这种趋势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饮食替换。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联系正变得越来越淡薄,传统饮食习惯的丢失,似乎象征着这一过程。
△来源 / pakutaso
曾经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象征的鱼类,正逐渐退出日常生活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化生产的肉类,这一现象令人深思。
最终,鱼类与肉类消费的此消彼长,可能预示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新的平衡调整。这种调整,不仅关乎饮食结构,更关乎我们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寻找人与自然共生的方式,这无疑是现代社会需要深思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