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是西安文旅的名片和窗口,也是传播历史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的“活字典”。近年来市文旅局积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优秀导游队伍,涌现了一批深具个人特色、或专业渊博、或轻松幽默、或跨界融通、或多才多艺、或独具个人魅力的优秀导游,他们热爱西安、精于职业,为西安市旅游的国际化和高水准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同时拓宽了西安文旅推广渠道。
西安新闻广播特推出系列报道《西安导游有绝活儿》,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近这些优秀导游,听他们讲述个人和文物、景点、游客之间的故事,展示优秀导游风采,文旅行业新风貌,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西安导游有绝活儿
国家级“金牌”导游沈军波
在我市从事导游工作25年来
接待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
近50000多名外国游客
一名名境外游客通过他走近西安
完成中国文化之旅
请点击收听音频内容▼
中午烈日炎炎,记者在书院门见到沈军波时,他的衣衫已经被汗水浸透。在带法国旅行团游览城墙之前,他特地带领游客来书院门参观。法国游客饶有兴致的欣赏起笔墨纸砚、书画作品,沈军波则热情细致地向游客说起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文房四宝。
沈军波说:“古代的文人骚客可以在这里除了欣赏我们西安的市井文化,同时也可以在这里采买他们所需的文房四宝。现在这里也是西安不错的一个网红打卡景点,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包括现代中国人生活中很儒雅的一面。”
沈军波今年50多岁,从事导游工作已有25年,主要接待以英语交流为主的境外游客。除了导游的身份,他还是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一名客座英语老师,教授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课程。带团过程中,沈军波精心为游客规划行程路线,使旅行紧凑具有吸引力,还注重文化差异的沟通和故事性讲述。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几乎是所有境外游客来西安的必选景点,如何让一名外国游客了解兵马俑呢?
沈军波说:“刚开始做英语导游的时候,给老外讲得太多,老外就说,他们不是在上历史课。随着我的工作阅历不断丰富,我就觉得要讲他们比较喜欢的,有趣的。比如参观兵马俑,首先要知道这个王朝,秦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像美国人喜欢看电影《木乃伊归来》,当我用类比的方法来讲,他们一听就明白了。我说秦始皇的陪葬坑有多少个,他们一听,说,哦了不起。”
20多年来,沈军波带领国外游客遍览西安大小文物景点,成为他们观察西安的一双“眼睛”。在大雁塔慈恩寺景区接待游客他一定会讲唐代高僧玄奘和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他通过馆藏青铜器向游客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礼制,什么是“奉匜沃盥”、“钟鸣鼎食”,还会带游客观赏唐宫宴演出,从琵琶、笙、箫等乐器讲述到唐代壁画中仕女人物的妆容仪态。都说导游是反映地方特色的“活字典”,沈军波就是一部行走在西安的英汉大字典。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他不但考取《高级商务旅游英语翻译师》《高级导游培训师》等,还成为国家级“金牌导游”员。他接待的旅游团,有普通的中国文化爱好者,也有诸如2016年印度总理莫迪一行随访人员,2018年海外侨联各国主席来西安考察的商务团,学者团等。沈军波都能出色的完成接待任务。
沈军波说:“我的词汇量要达到25000,我准备一篇兵马俑的讲解词差不多要有8000字,这只是基本内容。有时要接待比较专业的团队,这时我就要查阅更多的资料,保持对语言的学习。二是关注考古成果,还跟同行们一起走陵,就是去汉唐陵墓实地考察了解,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常讲常新”。
在沈军波这部“字典”里,不仅有兵马俑,大雁塔、周秦汉唐等古代历史,还有比亚迪,隆基新能源等新话题。过去他常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如今他把在华外国人心目中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等词汇也常常巧妙嵌入到自己的讲解词中让游客更好了解当下的中国和西安。
沈军波感慨说:“在西安见证中华文明留下的璀璨遗迹,并向世界友人分享是我最大的荣幸。其实外国游客他们来到中国,可能30%是想看中国的历史,还有70%是中国的当下。每当我带着国外游客走在我们城市的街头小巷,看到中国游客脸上洋溢着幸福,感觉大家幸福指数很高,我就觉得他们已经了解了中国。”
西安台记者:吝月英
编辑:晓玲 监制:赵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