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门石窟讲解员,河南省讲解员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文旅文创先进个人 马丁
“人民文旅”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发展“人民文旅”,人人都是宣传员。景区的宣传和发展不仅需要媒体、网络达人的流量带动,更要培养本地“达人”,积极鼓励老城人民学习家乡的历史文化,做到人人都可以给游客说两句、夸两句。可以开设专门讲述老城历史文化的账号,可以鼓励老城人民、文旅从业者发视频推广、讲述咱们老城的文旅资源。相信随着视频或推文的火爆,能给老城带来更多的流量。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自然就有了精神上追求,现阶段正是“复兴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时刻。让民众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并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势在必行的。而文旅在这一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做好这一方面的提升,不仅能让游客在旅行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很好地完成了文化传播的使命。
然而,现在的很多旅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你讲我听”“你展览我参观”的旧模式,他们需要更多感官上的刺激,需要“颠覆式创意”“沉浸式体验”。
例如“剧本杀”从2019年开始快速增长,这是许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一种休闲娱乐项目。可以结合老城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利用好“风起洛阳”等文化IP,多创作一些老城区自己的“剧本”。
大型演绎现在已经成为高品质旅行的标配业态,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家静下心去感受文化,很受游客欢迎。例如,敦煌的“又见敦煌”、郑州的“只有河南”、西安的“长恨歌”、少林寺的“禅宗音乐大典”等等。各地的演绎,虽形式近似,但又有许多个性化的地方。老城区厚重的历史文化,远的有“孔子入周问礼”,近有民国时期的洛阳保卫战,这些动人的故事萦绕在每一个老城人心头,完全可以呈现一台属于老城的特色大型演绎节目,将其打造成为老城区又一重要文化IP和打卡地,满足游客和群众需求。
去年以来,汉服热在洛阳各大景区非常受欢迎,最受欢迎的还是在老城的洛邑古城。当你穿上汉服的那一刻起,马上就进入状态了,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沉浸式”体验方式。现在“汉服+洛邑古城”顶流出彩,三步一“公主”、五步一“贵妃”、十步一“侠客”,目之所及皆是盛世霓裳。老城区通过引领汉服潮流,让全国乃至世界人民认识中华传统服饰、爱上中华传统服饰,为文化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需要对于“汉服热”这一文化现象,有更创新、更长远的思考。
发展“人民文旅”,必须尊重人民的文化需要。如今大部分游客对于汉服体验还停留在“租赁”二字,游客能购买汉服的占比非常的小,因为大部分汉服在现代生活中确实有不方便的地方,很难作为常服去穿。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在“古代汉服的现代应用”这方面做文章,既保留、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又要应用到现代社会,适合人们的现代生活、工作去着装。同时,与汉服相关的鞋子、配饰等也要古今结合,既保留古风和汉服搭配,也要有舒适度。我特别希望能够让中华传统服饰出现在各个场合,替换如今偏西式的着装。我们要做到让游客对于汉服体验从“租赁”发展到“购买”,再到“日常服饰”,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具体体现。
发展“人民文旅”,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洛阳旅游集散地。老城区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也有着四通八达的地理优势,北至邙山、南邻洛龙、西连西工,东接瀍河。老城区完全可以打造一个具有“老城”特色的旅游商业街区,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一站式服务。一方面可以吸引大量游客,也能拉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自然就会增加消费,也能带动全区百姓参与到旅游活动当中,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让文旅发展的成果由群众共享。
发展“人民文旅”,要重视文化的教育功能,积极发展研学。洛邑古城有大量的非遗文化和研学课程,需要继续保持,现在的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到景区请讲解的特别多。在旺季,全国很多景区的讲解人员供不应求,经常是排队等讲解的状态。所以我们在研学讲解方面,要培养优秀的人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发展“人民文旅”,对我们讲解员来说,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职业。但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每个人都是“人民文旅”的宣传员,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在各种旅游体验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郭跃铮 石智卫 文清)
-END-
上一篇:这个暑期,泉在济南,嗨翻一“夏”
下一篇:湖北文旅要闻(7.8-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