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环境:不同感官体验的培养皿
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意人格?我偷偷在练习的方法是:多感官地生活。
尤其是当我到一处新环境,我一边用外来人的陌生视角来观察城市,一边假装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快速适应、自主生活。哪怕在一个地方待上一两天,拉大感官幅度得到的经验与感触,完全抵得过旅行的费用,更能为自己后续饥渴的写作灵魂充饱电能,足够回家后回味几个月。
不得不说,杭州彻底疗愈了我这颗在大城市生活而逐渐变得干瘪、荒芜的内心。我在西湖边上一边走,一边记下附近的酒店或民宿,光听名字就想在这里靠山面水、听雨煮茶:花筑 秋韵、灵隐 景庭院、朴璞客栈、山峦小舍、霁霞红阁楼、宋风民宿、意境八角窗、四照阁、湛碧楼、杨公堤、湖畔居、曲园风荷、瓦当瓦舍、木莲庄、西湖雅致、湖畔阁、梅鹤轩、拾年、绿云雪松、素描、她城有他......
风雅的文字,代表着城市的性格,律动丰富的声音,代表着城市的脉动:湖水潺潺、鸟儿鸣叫、自行车娇嗔地摩擦着下雨后湿滑的路面、大雨滂沱放肆地连夜浇透窗外的绿叶.......这些都是大自然和城市默契生长出的精神养料,可直接下载安装至我的心灵CPU,以供我在未来孵化出更多的灵感配方。
2、西湖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文和绿色是杭州的底色,西湖上空阴雨缠绵、杨柳在风中摇曳,湖面上的三两小岛如如不动,几只鸭子摇晃着身子游来游去。
湖边的亭子里,人手一杯西湖龙井,再配几个小碟子,装着花生米、瓜子,在这里晾着被雨浇湿的雨伞和心情,对着西湖坐一天就是一眼万年。
几只小鸟时而在湖边的树木上飞来飞去,时而在地上走来走去,路过的人离它们很近,它们也丝毫不畏惧。树上松鼠时不时地探出身子跟我们打招呼,几个中年妇女坐在一个木架子下,拣着南瓜叶准备炒菜,餐桌下的小猫恣意地触碰游客的脚面,自在地享受着只有在这座城市才会有的、人与动物之间友好相处的默契。
3、渐行渐远的手工之美
我在西湖边上看到三五商贩在叫卖手工产品,这让我想起“编织”这两个字,都是绞丝旁,似乎意味着女性的心灵手巧,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女性编织的。
我观察过我儿子,我给他一堆毛线,他就会慢慢地学着把毛线缠绕起来。从小孩子的行为里是不是可以看出人类对于“缠绕”的远古记忆呢?我想象着在很久远的时光里,老祖先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点一点地学着让双手灵活起来、缠绕和编织一些简单的衣物。
小时候妈妈会给我织毛衣,清明节奶奶会给我的手腕上缠上手工花线,还给我的书包挂上亲手做的荷包,让我觉得很幸福、很荣耀。她们的手很巧,一件件手工物件里也缠绕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可惜到我这一代,除了敲键盘,连穿针引线的基本功都做不好了。
女性心灵手巧的美感,也表达了一种坚韧、朴素的生活智慧。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商业化了,工业品大批量地生产复制,这是我们的幸福,因为我们不需要再为衣食住行而过度担忧,但也是我们的损失,因为我们越来越难体会到手工劳作的喜悦和美感。
记得上大学时第一次来杭州,我兴奋而仔细地观察着真实的西湖与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里的二次元景象有哪些异同?尤其打动我的是,西湖边上女子的歌声浅吟低唱、百转千回,或许前世我跟她就是姐妹,也曾在这西湖边上为某个痴情的男子因为躲雨、借伞而结缘?然后累生累世跟着男子的心魂转世,为此心碎、流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近千年的修行,就为了能跟他相伴一世......
此时再来西湖,深感物是人非。人在不同的阶段,即便走过同一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旅行的要点不在于看到新风景,而在于改变自己的眼光,人的眼光变了,风景也随之而改变。
西湖,就好像一块美玉,永远地珍藏在我心中,当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之际,我在心里打开一个特别的硬盘,把如此多的灵感与美好储存进去,当我对大都市的生活感到厌倦时,我会打开那个特别的硬盘,一一翻看、 回味,让它们慢慢地发酵,孵化出新的灵感,给快速运转的生活增加一些诗意和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