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当!
小伙伴们
你们有看新版《流星花园》吗?
言承旭版的道明寺直言给杉菜买巴黎铁塔、白金卡
而新版的道明寺财产大缩水,给杉菜送游戏金币和财宝……
哈哈哈哈哈,道明寺少爷,巴黎铁塔都撼不动杉菜的心,还不快带杉菜来潮汕吃这些美味!
好啵~这是一篇赤果果的美食攻略~拿稳咯~
潮汕牛肉火锅
在潮汕,人们认为牛肉无论是煎、烤、炖、煮,都因为加了太多的调味料而导致无法品尝出牛肉本身的鲜甜,只有清水火锅,才是品味牛肉极致之味的唯一途径。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族群把吃牛肉这事发挥到极致,我想非潮汕人莫属!潮汕人对牛肉新鲜度的苛求和执著,对牛肉部位的细致和讲究,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在潮汕的火锅店外,常可见到一排排的案板,切肉的小工们利索地手起刀落,按不同部位的纹理将牛肉切薄,然后再一盘盘送上餐桌。所用的牛肉一般都是当天宰杀,不经过冷冻、排酸,送上餐桌的时间保持在4个小时以内。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一头体重在千斤左右的黄牛,宰杀之后剩下的肉大概只有三四百斤,如果比较肥的话,其中有一百斤可以做火锅,如果比较瘦,那只剩下三四十斤来做火锅,可见选材之严格。
潮汕牛肉火锅一般没有什么花哨的吃法,就是最简单的牛骨清汤锅底,门外切肉门内涮,只有如此才能吃出牛肉的原汁原味。当然,每个食客面前都有三小碟佐料——沙茶酱、辣椒酱和普宁豆酱,由客人根据口味自行搭配调节。所以人们常说潮汕美食“大味至淡”,不无道理。
手打牛肉丸
潮汕牛肉丸是潮汕美食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后切成块,用力将肉槌成肉酱,加入调料拌匀,再用手使劲搅挞,直至肉浆粘手不掉。此时用手抓起肉浆,握紧拳头,从拇指和食指间挤出一丸肉,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烫熟后即成爽脆的牛肉丸。
上好的牛肉丸弹性极佳,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牛肉丸可分为牛肉丸、牛筋丸两种,牛肉丸以纯肉制作,口感松软,肉质嫩滑;牛筋丸则在肉里加入了少许嫩筋,口感更有嚼劲。
潮汕鱼丸
说过牛肉丸,其实潮汕的鱼丸也是一绝。
还记得麦兜一直想吃的鱼丸粗面吗~哈哈哈~
潮汕鱼丸注重选料,工艺特别,闻名遐迩。原始的鱼丸制作通常选淡甲鱼(鯒)和那哥鱼为原料。乌黑丑怪的那哥鱼学名蛇鲻,大概是丑得叫人生厌,名字都懒得起,就呼“那个鱼”了。那哥鱼刺多价贱没人吃,就拿来打鱼丸,横刀刮肉去刺,然后放在个木桶底用手搅、拍,使鱼浆成胶状物,加上佐料制成丸状。
当地人特别强调,出了潮汕,绝没有其他地方的人会用鲜鱼手打丸子。正因为坚持手工制作,潮汕鱼丸特别弹牙爽脆,是潮汕一带宴席上的常见菜品,甚至有“没有鱼丸不成席”之说。鱼丸泡在轻薄的汤里,只有芹菜调味,如果加了粿条就是鱼蛋粉。那个不太圆的丸子咬下去,除了脆,第一口竟然简朴得没什么味道,仿佛吃到鱼原始的纤维。吃惯了工业鱼丸浓妆艳抹的香,这个清爽得像个村姑,第二口才回味出真实的鱼味来,没有香料,赤裸裸的海洋滋味。
潮汕卤鹅
鹅肉可是潮汕菜的精华,在潮汕一些地方,去做客甚至被称为去“食鹅肉”,可以说无鹅肉不成席。潮人爱鹅,以卤为美。卤鹅是潮汕隆重节日必备的食物,民俗有'无鹅肉勿霈'的说法,是衡量食物是否丰盛的标准。
潮汕卤鹅选用当地特有的狮头鹅为原料。这种鹅出了名个头大,号称天下第一,脑袋上顶着硕大的肉瘤,状似狮子头,故称“狮头鹅”。狮头鹅体型比任何鹅种都大,每只重约7公斤左右,大的鹅能达到10公斤。潮汕卤味当中,以卤鹅为第一品,狮头鹅当仁不让,生为鹅中豪杰,死为宴席头牌。
狮头鹅的卤制,讲究颇多。各家店都有自己的卤水配方,但基本每家店都会采用南姜、芫荽头,桂皮、八角、葱头、罂粟壳等等,其中以芫荽头最有地方特色。在卤汁中煮2~3小时之后(具体时间视鹅的月龄而定,老鹅要煮更久些),要立即挂在通风处,这样的鹅肉更干更紧实,鹅味也更浓。
潮汕人祭祀神明、先祖需用整鹅,不再细说;整鹅在祭拜完毕之后方可斫开斩件,剖斩鹅肉时讲究刀工利落切整片薄,卤汤可淋可蘸,再撒上几株青翠的芫荽,亭然一碟软玉温香,明艳不可方物。取一片点蘸少许蒜泥白醋,送到嘴边,鹅肉的浓香与蒜泥醋的沁香扑鼻而来,此刻恐怕任何食客皆顾不及矜持与欣赏,唯一的念头就是将这片尤物送入口中,让咸鲜软韧的鹅皮、细糯香润的鹅朥和绵密紧实的鹅肉在唇齿间碰撞,蒜泥醋一扫口中油腻,芫荽更添清奇滋味,撑起鹅香,口感丰盈,嚼之愈细,愈觉浓厚可口。
一只卤鹅之中,最珍贵的是鹅头——确切的说是老鹅头。所谓老鹅,实际上是指年满光荣退役的种公鹅,老家伙久经沙场、御女无数,阅遍尘世花开花落,看尽鹅间悲欢离合,早已修炼得神髓老道、精气通灵,肉质变得极为胶韧可口,尤其是脑门上的肉瘤,颇有寿星南极老人的风骨。无论是下酒或是配茶,老鹅头都是绝对的好搭档;不过有一点,老鹅头是潮汕卤味乃至潮州菜宴席中的花魁,自然身价不菲,一个好的老鹅头甚至能开出上千元的高价。许多潮汕当地的厨师还认为狮头鹅的鹅身肉质过老、过于粗糙,不适合入菜,只吃头、颈,鹅身则豪气地弃之不用,因此,在潮汕地区一直流传着“老鹅头金不换”的说法。
潮汕肠粉
虽说潮汕肠粉源于广州,但经过潮汕人根据自己口味改良后,跟广州拉肠已形成两种不同风格的肠粉。潮汕肠粉分支很多,每个地方的肠粉的用料其实都不一样,比如有潮州肠粉、澄海肠粉、汕头肠粉等等。潮汕肠粉跟广式肠粉从口感、馅料到配料,都大有不同。潮汕肠粉馅料多配料多,而传统广式拉肠往往只有一两种馅料,且仅蘸酱油食用。潮汕肠粉最吸引人的就是酱汁,主要可分为花生酱、酱油、卤汁三种。薄薄的一层爽滑柔韧的米浆皮,包裹着鸡蛋、香菇、虾米、肉沫、菜脯粒、青菜,再淋上热乎乎、香喷喷的特色酱汁,这就是令无数人垂涎三尺的潮汕肠粉。
蚝烙
蚝烙是潮汕地区的传统小吃,历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镇各地,制作“蚝烙”的小食摊已经十分普遍。民国初年,专门经营蚝烙的潮汕蚝烙老店,选料十分严格,专门选取饶平汫洲出产的珠蚝,采用优质雪粉,甚至连猪油都要用本地猪的鬃头肉煎出来的油。煎制的蚝烙,香味鲜美,口感酥脆。由于这些老店制作的蚝烙口味特别诱人,故在当时名噪潮汕城乡及海外潮人,并持续达半个世纪之久。
蚝烙的主料要用到鲜蚝、雪粉和鸭蛋。潮汕饮食俗语“厚朥猛火芳腥汤”,讲的就是煎蚝烙的特点。蚝烙选用的鲜蚝潮汕人又称“蚝仔”或“珠蚝”,雪粉是指精白的薯粉,先热鼎落油,放下葱花炒出香味,再把生粉水均匀地倒下,煎成圆饼形,约有一公分厚,至生粉水刚熟成形,即把蛋浆均匀淋上,再在上面放蚝(用粉水上浆)、腊肉丁等,略煎,用锅铲切成四角,从鼎边再落朥,翻过来继续煎至外香脆,内嫩滑。'蚝烙'的酱碟是沙茶加鱼露。
粿条汤
粿条是潮汕有名的小吃,潮汕人称为“炊粿”、“粿仔”。
潮汕粿条不同于广州的“沙河粉”,潮汕粿条要厚身、窄一点,其口感也没有太大的韧性,易嚼,米香更浓郁。粿可炒也可煮成粿条汤,城市乡村普遍喜爱。潮汕人家家户户都会做各式各样的粿条汤。简单的一份粿条,下锅即煮即熟,制作简便。
潮州反沙芋
芋头吃法,莫过于潮州人的反沙芋,松化甜美。芋泥更要磨得细,用一个削了皮的南瓜盛,再去炖熟。
返沙是潮州菜的一种烹调法,将炸熟的芋头投入白糖融成的糖浆,让其冷却凝固,在芋头表面形成一层白沙或白霜一样的物质,糖浆则又返回到“砂糖”的状态,所以叫“反沙”或“挂霜”。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返沙芋头,就是用富含淀粉的芋头加白糖返沙制成。
反沙芋头外表金黄,咬开则洁白如雪,外脆内香,老少咸宜。按潮汕小吃的传统,反沙番薯与芋头常摆放同一盘中,因其金银两色而得“金柱银柱”的美称。
老妈宫粽球
老妈宫粽球指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的顺德号的粽球。以糯米为主料,外形为六角球状,制作工艺要求严格,是一种口味独特的粽子。老妈宫粽球里有甜、咸双拼料馅,甜料馅部分为绿豆沙馅(或乌豆沙馅)和水晶馅,外面用猪网膋包裹;咸料馅部分为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然后用竹叶、咸草包裹扎成六角球形,放进锅内煮熟。食时解开竹叶盛盘,有棱有角,晶莹润滑、甘甜香咸。
该小食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由张强德父子创立。在老妈宫粽球店里,曾悬挂着一块写着“食定正知”的玻璃匾,这四个字的潮汕话意思是,只有吃了并且仔细品味以后,才真正知道它的好味道。由于老妈宫粽球的出名,这四个字竞也跟着流传开去。”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成为潮汕地区人们的一句口头俗语了。
炒糕粿
炒糕粿是一道广东省潮州地区的传统民间小食,还是一种街头巷尾十分畅销的夜宵,又有独到之处的制法。以潮汕地方优质稻米为原料,经浸洗后,掺和水到石磨中磨成米浆,并用专用蒸具,将优质白米浆逐层加工蒸熟,制成软硬适中的大块白米糕,再均匀切成小块,加入鱼露和红甜豉油调匀,放在平底锅(煎盘)上用慢火煎,煎至一面呈金黄色且表皮酥脆时,才逐块翻过来煎另一面,并同样煎够火候。此时,加入白糖炒匀,再和入芥蓝菜、鲜虾肉、瘦猪肉、鲜蚝仔、鲜鸡蛋等多种配料,加入沙茶、辣椒酱、味精、雪粉水、上汤,使其成品达到外酥内软,鲜香微甜,咸里带辣,并兼有红、绿、紫各色点缀其间,实在令人观之舒心悦目。
小潮会不定时输出大波美食攻略,攻略在手,天下我有!
带喜欢的人来潮汕吃这些美味~表白准成!你get了吗?
看完了点个赞呗~
来源:厨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