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文为作者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温州旅游体验师陈敏:如果一生只能追寻一种意义,那就是旅行。
真际寺,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市雁荡镇灵峰景区内,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寺名“真际”,取自佛教术语,指“不生不灭的宇宙本体,犹言真如、真谛”。在漫长的岁月里,真际寺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荣辱,但它始终屹立不倒,见证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真际寺的建立与发展,与禅宗的兴起和传播紧密相连,它不仅是禅宗修行的场所,也是禅宗思想的传播中心。它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后多次毁坏又多次重建,而最近的一次是1936年为僧白波所建。它历经千年风雨,却禅韵悠长,留下了众多的高僧大德的足迹和文化遗存。2018年,真际寺在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现任住持济群法师的发起下,开始自筹资金并陆续投入到古寺恢复重建,历经6年时间,终于落成。而我有幸三次探访真际寺,并见证了它的重生。
据《广雁荡山志》记载,南宋年间,温台驿路从雁荡山中出入,能仁、灵岩等寺僧众趋集,香火极盛。但真际寺因地处偏僻,以至志乘很少记述。真际寺寺址选择极为考究,地处雁荡山灵峰景区内部腹地,四面环山,林深茂密,一溪流横贯于前,寺前绝壁之上有一洞穴,一年中仅数日阳光射入洞内而见观音像,平常不可见,人奇之,故名“飞来观音”;又有前后两洞状似楼阁的“石楼洞”。附近南坑谷,有五马回槽、仙人叠塔、达摩渡江等景致。北面为马家山,筑有一条宽二米,长五里的马家岭,越过此岭便抵仙溪南阁,所以这里是东内谷通向显胜门、仙桥风景区的捷径。真际寺后山百米高处有两处摩崖。一处为“枕流石”三个大字,刻在山洞中一竖石上,无署款。另一处镌于“枕流石”石刻以西20多米高的岩壁上,其内容为四行禅理诗,前有小序,落款为“嘉定丙子中元日。”元朝泰定年间,大荆李孝光在《真际寺》诗中有“绝巘松梯蹴翠盘,前期废寺有空坛”之叹。明代万历年间,何白在《雁山重建真际寺疏》中云:“鹿园为野狐之窟,香林作宿养之场。莫睹慈容,惟见寒潭来满月;难寻香积,尚闻流水绕斋厨。”
▲马家岭古道
重建后的真际寺,整体建筑为唐风宋韵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以生态寺院建设和管理规范为蓝本,不仅恢复了昔日的庄严肃穆,更是在设施完善、功能优化的基础上,注入了新时代汉传佛教建筑特色,融汇了生态寺院建设的理念,彰显了这座千年古刹的佛教文化底蕴。这里除了晨钟暮鼓,楼台烟雨的肃穆庙宇,还配置了禅茶院,静修中心,农禅体验区,明镜湖等多个功能,或禅茶清幽,或笔墨书香,或静谧冥想。
真际寺所在的雁荡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有着“东南第一名山”的美誉。山中奇峰异石众多,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如灵岩、观音洞、大龙湫等著名景点,与真际寺的佛教文化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文化圣地。
▲灵峰景区停车场
▲灵峰景区果盒桥
▲灵峰古洞咖啡
▲灵峰景区北斗洞
真际寺不仅是佛教信众的朝圣地,也是文人墨客向往的精神家园。历代许多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都曾游历此地,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歌赋和书画作品,为真际寺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在这里寻找灵感,感悟人生,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作为一处集自然美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真际寺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朝拜。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真际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人与自然,信仰与文化的桥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时施工中的真际寺
▲点击一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