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文皆由江阳沽酒客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搬运抄袭,侵权必究。
炫富可不是什么好词,但是我想用这个词来形容泸州原创地标菜泸州烘蛋又再合适不过了。
因为这道菜,可以说是川菜菜谱中让泸州味道有了一席之地。也是极具地域属性的菜品。
关键是原材料极其普通,哪怕你追求纯粹的土鸡蛋,采购鸡蛋顶天了也不过3元一枚而已,就食材和配料加起来不会超过20的成本,为何能翻上去十倍的售价呢?
原因就在于工艺和时间,可以说是一道对火候极其考究的菜品。手法难掌握,时间需等待,这两个成本计算来看,它又并不算贵。要说“炫富”也是有个引号的。
不过按照部分泸州人那种特有的自信和自己沾染不到的物件往往喜欢报以质疑和鄙视,像这种三位数吃五个鸡蛋的行为,会问你一句“吃了要登仙吗?”
受唐朝四川人李白(别跟我扯李白是不是四川人,咬断钢筋他也是。)的修仙最高目标追求。
在四川,对极致的形容,基本上都跟凡间关系不大,所以登仙的形容,已经超过对皇权的追求。四川人大多数并不希望高高在上还担负那么多的事情,神仙来去自由,有钱喝酒吃肉,没钱喝风饮露也快活自在,大概就是骨子里认可道家生存规律吧。
我们再说到泸州烘蛋上面来,不管你听过或没有听过,吃过或没有吃过,它的的确确是泸州少有的原创川菜之一。
这个跟其他川菜,出处难寻,不好确定源头,只能比个人手艺高低不同,起码清中后期到民国时期,泸州烘蛋就成为当地一绝,而名声远播了。
假如你是一个烘焙食品或者西式点心的爱好者,那么你肯定吃过外国方式制作出来的蛋糕或者蛋挞。泸州烘蛋也可以说是一种我们对鸡蛋烹饪独有的理解诠释。比之西方的蛋糕和蛋挞,它更让你回味无穷。而且还不是甜品,它是一道热菜,味道是咸鲜味型。其特点是:色泽深黄,松泡酥香。烹制法:烘、炸。而控制成形长久不塌软,才是最考验手艺的。比之西式的蛋糕,就制作技术而言,它们是无法比拟的。
关于它的来历已无从考证,据专家学者推断,至少在一百年以上,因为其在民国时期就是享誉川南的名莱。早在1984年出版的《川菜烹饪事典》中就收录有泸州烘蛋,描述其特点是色泽金黄、松泡酥香。除此,《泸州商业志》、《泸州百科全书》等也有记载或收录,均言其为泸州传统名莱。
可惜到目前,关于它的起源依旧是个谜,沽酒客希望有一天能找到它的历史脉络,更好的为泸州菜正名传播。其实泸州烘蛋,虽然是烘,但实际上是烘炸为主,叫泸州烘炸蛋,甚至炸蛋也很贴切。食材虽然简单,由于制作时间费时(一般半小时),费料,又很难卖出高价,今天的人又对鸡蛋有些畏惧,害怕吃多了受不了,反而让它慢慢被淹没了。
不过在我看来,泸州烘蛋并不洪水猛兽和不合时宜,也不是因为今天的价格不好确定,而没有制作传承的必要,有些菜品就像名片和背书一样,它应该深深的镌刻在地方人文的骨子里。
任何一次宣传地方人文的时候,它们都应该挺身而出,奉献给大家,作为展示也好,作为品尝也好,泸州烘蛋都能圆满的完成任务,只是如今会做的人和愿意售卖的酒楼食肆凤毛麟角,就是泸州本土风味的中餐都极少存在,所以,地方人文之一的泸州传统风味美食的挖掘、传承、发展还任重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