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是南方人比拼地方風味的江湖。
尤其在西南、中南地區,各大派米粉高手輩出——廣西的桂林米粉屬於“初代網紅”,柳州螺螄粉則是風靡全國的後起之秀;湖南人吃米粉隻在省內PK,十三個地市誰也不服誰;江西盡管是“阿卡林省”,南昌拌粉卻早已偷偷出圈……

中華美食,自然博大精深。米粉在不同省份,也得到瞭不同的演繹。
本期,有小編我來帶大傢看看,廣東、貴州和湖南的米粉有何區別,又各有哪些千秋?
PART.01
廣東米粉
廣東米粉一直以來都是維護東南亞烹飪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征,它由幾種不同的糧食制成,每一種都賦予廣東米粉特有的口感和香味。比起普通的白米,糯米有更強的黏性,讓食客們體驗出心滿意足的滋味。

炒米粉,廣東大排檔的宵夜之王,不管是炒河粉還是炒米粉,都是夜宵界最受寵之一,你看,在夜宵攤排隊買一碟熱騰騰的炒米粉,都是在生活裡忙碌卻又熱愛生活的人啊;那香噴噴、吃起來帶一點“鑊”氣且略焦的炒米粉的味道,總是讓難以忘懷。

老廣口中的“鑊”就是鍋,“鑊氣”也就是“鍋氣”,隻有夠鍋氣才稱得上是正宗粵式小炒。
十幾厘米高的爐火上,夜宵檔老板快速顛拋,猛火快攻,香味漫溢的下一秒,一碟熱氣騰騰的炒粉絲已經出鍋端到你面前。

除瞭炒米粉外,廣州的蒸米粉、肇慶的懷集切粉、普寧的湯米粉、雲浮新興的銀絲米粉,都各有各的花樣。
擅吃牛的潮汕人,用一碗牛雜粉撫慰人心;擅吃鴿的中山人,卻端出一碗瀨粉呈現鮮美本味。
東莞人聽瞭,端上燒鵝瀨粉一決高下;順德的陳村粉、德慶的竹蒿粉不甘示弱,擊鼓登場。

當然,聚光燈下,最閃閃發光的一定是腸粉。
腸粉,更能包住廣東人的山與海。地上的豬肉牛肉、叉燒肝肚,水裡遊的鮮魚海米、生蝦熟貝,都可以被滑溜溜的腸粉包起來,成為極簡主義的人間美味。若不愛葷腥,更有香菇青菜為餡的羅漢腸,以及包裹油條、香脆無比的炸兩,都是腸粉,都是廣東味。


PART.02
貴州米粉
貴州的粉,兼顧瞭牛羊的鮮,平衡瞭酸辣的味。尤其在省會貴陽,更是調和瞭全省各地的風味——來自雲貴高原的黃牛肉,傾山地之利打造出一碗牛肉粉;統領貴州風味的脆哨、糍粑辣子雞,成就瞭霸占貴陽大街小巷的素粉;融合瞭黔東南赫赫有名的酸湯,誕生出瞭貴陽的酸湯粉……

素粉,貴州人的小面。素粉不素,在貴州人的語境裡,這是貴州風味幹拌米粉的統稱——在物質貧乏的年代,初代版的“老素粉”隻有大頭菜、花生、黃豆等“便宜”佐料;但到今天,一碗基礎款素粉可以加上肉末、脆哨、辣子雞、紅燒肉等各式各樣的肉澆頭。

酸粉,是微微發酵過的米粉,帶著一種鮮亮的微酸,若是酸味過重,那必是因為存放過久,發酵過頭瞭,屬於不新鮮的“下等貨”。發酵給酸粉帶來細密疏松的孔洞,幫助酸粉吸附住各種調料的香味,粉表面再裹上油辣椒的一層紅油,酸、辣和油香、肉香必能在嘴裡達成和諧。

貴州,作為唯一帶“州”字的省份,常被誤認為是個市。
但這裡藏著的米粉,就像璀璨綻放的櫻花般,一旦幸遇春風,便將讓所有人動情。或許貴州人沒有那麼會宣傳,但貴州米粉,真的值得一探。
PART.03
湖南米粉
“粉的形狀對湖南人來說,是關乎尊嚴的問題”。
陳曉卿如是說。
盡管湖南人幾近統一的,熱愛在一大早嗦粉,但當你湊近去看,碗裡的粉卻大不相同。

熱愛扁粉的長沙人,捧上一份豬油拌粉,上演風味三重唱。
或將扁粉煮熟後澆上鮮香的筒子骨湯,淡淡的豆豉、胡椒香氣遊走在滑嫩的米粉間,每一秒都是吃貨的感動瞬間。

喜好圓粉的常德人,則將八角、桂皮、白芷等香料熬制高湯。
濃墨重彩間,搭配爽口小菜,更是風味絕配。
不論是碼上肉絲還是蹄花,鱔魚還是雞丁,口感都是天生一對。

作為魚米之鄉,湖南的米粉也因地制宜。
活魚下鍋做成的衡陽魚粉,湯味鮮美滋養;用茶油點綴的郴州棲鳳渡魚粉,則用紅辣的顏色譜寫風味的樂章。

湖南,其實有許多寶藏城市,等待被吃貨點亮。
在群山環抱中的永州,湯粉、拌粉,粉粉生輝。
婁底新化紅湯米粉、邵陽米粉、醴陵炒粉、株洲攸縣粉……碗碗牽動遊子心。

更別提將懷化洪江的仔鴨爆炒,加上一點甜醬,再配著米粉,那是油辣鮮濃,不知不覺,就在舌尖蕩漾出山野間的滋味。
每個省份的米粉各有自己的特色。
廣東的米粉要求有米香味足,炒米粉要有“鑊”氣,湯米粉要每種食材保留原本的味道,原汁原味;
貴州的米粉,兼顧瞭牛羊的鮮,平衡瞭酸辣的味。
湖南的米粉繼承湘菜的特點,把香味、湘味、鄉味發揮地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