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网红酸奶品牌“翻车”,踩风口不能踩红线
创始人
2024-05-29 17:16:59

图源视觉中国

原料废弃的标准,取决于店长的嗅觉;有的原料过保质期40余天仍使用……近日,有媒体曝光“茉酸奶换标签续命,水果馊了才肯扔”引发关注。随后,茉酸奶致歉:针对涉事加盟门店,茉酸奶总部已经安排即刻闭店,并将永久与其解除合约。针对媒体曝出的茉酸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北京市场监管部门立即开展现场执法检查,目前多家涉事茉酸奶门店已被立案调查并停业整顿。

说起茉酸奶网红现制酸奶,大家的印象就是“贵”。动辄30-50元一杯的价格让人直呼“酸奶刺客”。就是这样一家在全国拥有上千家门店、自我标榜“用料考究”,且售价不菲的网红酸奶,竟用如此低劣手段“背刺”消费者,还出现“喝不坏顶多拉肚子”“顾客看不见就行”之类的雷言雷语,实在让人震惊。

此次茉酸奶“大翻车”事件,再次给消费者上了一课,贵的不一定是好的。有的消费者对大品牌印象分高,认为贵有贵的道理,默认其在品质上更有保证。然而,一些大品牌对消费者却缺乏诚意,满是套路,不仅把消费者当做资本的韭菜,甚至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底线也失守。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经营上述食品、食品添加剂,由县级及以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对商家的这种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必须严惩不贷,维护消费者基本权益。

近年来,不少现制酸奶打着“健康”“鲜制”的旗号,标榜“低糖”“低卡”“低脂”,契合了不少消费者追求健康、养生的需求,因而在饮品细分赛道里分得一杯羹。比如,“站在风口”上的茉酸奶,目前已在全国各地200个城市拥有超过1600家门店。

然而爆红以后,争议就一直不断。此前茉酸奶就曾遭到“减量不减价”“产品中疑似含有植脂末”质疑。此次,又被爆出如此严重的食安问题。频频丑闻无疑是对消费者信任的辜负,也是对企业品牌的损害和透支。不仅是茉酸奶,Blueglass等品牌也被爆出配方不透明、擦边营销被处罚等负面事件,让大家对现制酸奶到底有多少健康因子打上了问号?

企业当意识到,踩着风口起飞可以,但若踩到红线,失掉底线,只会摔得很惨。网红绝不是可以躺着赚钱的资本。消费者不会一直甘当被割“智商税的”大冤种,一旦品牌突破底线,套路太多,他们就会选择用脚投票。

食安问题背后,是企业在一味追求规模扩张之下管理的拉跨。目前,茉酸奶已为“管理失误”致歉,一切似乎都直指加盟店。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门店自然免不了铤而走险。但企业绝不能把锅甩给个别门店,而要反思内部管理存在的漏洞。必须正视问题,举一反三,在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和日常检查层面打好“补丁”,完善考核制度,多到自家门店走一走,管一管,把对门店的监管责任都落在实处,不到等到媒体卧底曝光了,才抓耳挠腮想着如何公关。

当然,守牢食品安全防线,不能光靠企业自律,媒体卧底,或者几次不痛不痒的处罚。相关监管部门必须强化常态化、高效率的日常监管,用长出牙齿的罚则,让违规逾矩者真正付出应有代价,才能倒逼其填补管理漏洞。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别再乱买补肾品了!这颗十几块的... 秋冬季气温转凉,人体阳气收敛、阴气渐盛,此时正是调理肾脏的好时机。提到补肾食材,很多人会想到人参、鹿...
原创 冬... 冬日的甜蜜,就藏在一节节的甘蔗里。它们立在寒风中,却把最暖的甘甜,悄悄储存在每一节茎秆中。 老话常说...
这菜瘦子少吃,真的太刮油了!一... ⚬ 冬季餐桌的应季鲜味绝对少不了韭黄。 它是韭菜宿根在完全避光的环境中栽培出的黄化幼苗,简言之,是韭...
馄饨这么做,酥脆皮不破,连吃三... 美食君小时候特别喜欢吃馄饨,还依稀记得上小学时,学校门口有一家特别好吃的馄饨店,一碗1块钱,好吃到每...
叉烧有官方英文名了,还带粤语发... 在广式的餐厅里, 鲜虾云吞面鲜爽、菠萝油甜咸交织、 干炒牛河镬气十足。 最受食客追捧的当属 叉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