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白酒一個月,我在平臺沒有什麼動靜,不少人好奇,我到底做瞭啥?畢竟我全職白酒之時喊出的口號是推廣並做大品酒圈,對於這個口號,不少人覺得大且浮誇,今天我來說說我是怎麼推動品酒圈發展的。
正如酒圈一些朋友所言,推動品酒圈發展是一件工作量很大的事,僅僅在平臺多寫幾篇文章,發幾期視頻是沒有用的。我需要做的是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推動品酒,隻有這樣才能把這個圈子做大。
說這個話題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品酒圈的發展,白酒品酒圈現在正進入到第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行業帶領,專傢評鑒,通過評酒會,以打分的形式,給獲獎的產品頒獎來推動品酒圈發展,五次評酒會是他們工作的結晶。說到五次全國評酒會,是酒類領域最權威、最專業、影響力最大的評鑒會。
相比之下,紅酒領域的機構打分影響力都沒有當時的全國評酒會大。隨著改革開放,高端白酒由過去的地方接待轉變為地方利稅,酒廠對地方的作用改變瞭,而這也就影響瞭行業對酒產品的評鑒。過去酒廠釀好酒是用於地方接待,專傢說這個酒沒釀好,酒廠虛心接受,想方設法把酒釀好。品質越好的酒,地方接待臉上才有光。
80年代,不少酒企成為地方利稅企業,酒企運作的好壞關系到地方錢袋,對於專傢的評鑒打分,則是一個很好的營銷手段,當不少地方勢力把全國評酒會看成營銷窗口時,這種活動便面臨極大的公關壓力。第五次全國評酒會,行業在極大壓力的環境下把這次活動舉辦完成,即便如此,這次活動也帶來瞭很大的爭議。自那以後,再也沒有全國評酒會,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至少它沒有像別的評酒會那樣完全變成酒廠花錢的充值會。
五次評酒會之後白酒進入到“廣告-三精酒”時期,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瞭什麼叫劣幣驅良幣。2008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會品酒的人通過互聯網聯系到一起,他們在論壇上分享酒評,討論交友,酒友圈隨即誕生,白酒品鑒的第二個階段隨即到來。
不同於第一個階段行業引領,專傢評鑒,第二個階段是消費者帶動的。畢竟那個時候行業、專傢早被酒廠、地方公關,你指望專傢在公開場合說個有建設性的酒評,那都是癡人說夢。
雖然消費者純粹獨立,但他們的經濟實力,品酒能力有限,多數酒友不會像行業專傢那樣,品鑒過各大名優酒企的頂級酒,他們所品的酒都是自己花錢買的。除此之外,他們也沒接受過專業的品酒訓練,雖然他們獨立,但準確性和視野都不夠開闊。但這並不影響品酒圈的發展,從08年到18年,品酒圈得到瞭很好的發展。
品酒圈的發展慢慢形成瞭一個市場,慢慢被酒廠、酒商所盯,這個圈子的亂也從此而起。於是乎,賣酒的人充當品酒師開始寫酒評,許多酒廠的公關開始寫酒評。獨立品酒者的酒評如果對品牌有負面影響,各路公關群起而攻之,一時間品酒圈烏煙瘴氣,新進的酒友不知道誰說的是真話,誰說的是假話。老的酒友被罵多瞭,心也倦瞭,於是退網。
所以大傢不難發現,這幾年互聯網品酒圈在變大,但真正品酒的人在變少,更多是賣酒的人,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評價別人的酒。白酒品鑒的第二階段也到此結束瞭,品酒愛好者輸給瞭那些不要臉的利益相關方。
我算是從第二個階段熬過來的愛好者,我能熬過來是因為臉皮夠厚,畢竟我曾經的主職工作就是在地鐵一線做服務,經常被人給瞭兩巴掌還要笑著解釋政策,可能是這個工作鍛煉瞭我的心態,所以網上那幫人不論怎麼罵我我都淡定如水。
當然這也讓我不再相信光寫酒評便能推動品酒圈發展,因為我也見識瞭那些名酒企、地方酒企、造假者的厲害。並且我還慶幸,幸好我的流量不大,流量大瞭,被大的勢力盯上瞭,就算他們道理說不贏你,他們也可以黑掉你的賬號,讓你在互聯網上徹底消失。
有段時間我因此而迷茫,感覺白酒品酒圈根本做不出來,後來我瞭解瞭紅酒、啤酒、威士忌的品酒圈,才發現資本的世界隻能用資本的玩法推動品酒圈,白酒品酒圈要想回到過去行業引導、專傢評鑒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時代回到過去那個時代。
換句話說,我推動白酒品酒圈也是參照紅酒、威士忌和啤酒品酒圈的發展,結合白酒的行業特點,進行一些調整所規劃的。推動品酒圈發展最簡單的邏輯是會品酒的人通過引導消費者品鑒賺錢,這樣才有很多人參與進來。品酒圈發展的核心是讓不會品酒的消費者會品酒,當前品酒圈的多數消費者還是不會品酒,他們選擇相信一位白酒主播的原因是他們覺得這個主播專業,覺得主播不會騙我,相信他的人品、口碑從而產生的營銷。
但這種聯系是個弱聯系,因為他並不會品酒,他的感受並沒有與主播的感受產生共鳴,一旦這個主播的口碑被人公關,他會懷疑這個主播的人品,甚至反思自己的眼光。如果他會品酒,跟這位主播的酒評產生共鳴,面對黑公關,他隻覺得這是搗亂的人,黑公關的各種遊說對於他沒有任何作用。
那麼怎麼讓老百姓會品酒,你必須得拉著想要品酒的人去體驗、去對比品鑒一些酒,讓他形成一套酒質好壞的認知體系。這種事我一個人絕對做不來,需要很多人參與才做得瞭,但是別人不可能平白無故參與,多數人參與這種事是為瞭賺錢。
解決這種問題的方式是引導消費者品酒,讓消費者學會認知酒質好壞,從而繞過品牌消費白酒,這就形成瞭一個營銷閉環。這個閉環裡面需要有場地,對比品鑒的品牌酒,質優價廉的原酒,會引導消費者品酒的人,全面且靈活服務消費者的營銷政策。在這個營銷閉環裡面,你會發現煙酒店、體驗館、會所都是合適做這個賽道的板塊。同時終端店鋪現在都在琢磨流量轉私域,因為現在賣大廠嫡系酒不賺錢,大廠嫡系酒的作用是獲客,真正賺錢的是賣大廠貼牌和靈活政策的定制酒。賣定制酒首先要讓消費者瞭解這個酒的酒質好,方式隻能引導他們對比品鑒大品牌嫡系酒,並讓他們覺得定制的基酒酒體好。
在這個閉環裡,目前有很多東西要梳理,而這也是我今後三年工作的重點。從這個角度不難解釋我為什麼跟今良造、宜府春兩傢原酒企走得很近,我的定位幾乎成瞭對這兩傢酒企的全方位站臺。因為這兩傢酒廠都是規模大、資金鏈穩定、有濃香、醬香酒生產的原酒企。都沒有大力做品牌,產品品牌溢價低,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兩傢是能長期穩定、合理價格供給濃香、醬香酒的酒企。
在渠道這一環,我跟私域酒商、終端店鋪互動很多,因為他們強調對客戶的服務,他們的轉化率高,更適合引導消費者品酒。
當然做這個還也有很多困難及挑戰,一個是多數酒商不會品酒,這更不用談引導消費者品酒,而這也是我明後兩年工作的重點:帶領酒商品酒且教會他們如何引導消費者品酒,並從中轉換,做私域賺錢。
另一個挑戰是撬動酒廠、酒商資源並篩選合適場景,投資、賦能、曝光並增加轉化率。畢竟做這個事需要推廣,選擇推廣的途徑、方式很重要。對於這,紙上談兵沒有用,隻能論證、嘗試、再論證,一步一步循環,最後形成體系。
因此明後兩年,是我做新賽道打基礎的兩年,這兩年我的平臺不會有太多變化,更多的工作是在線下。對於我的平臺,不少人說我的流量不大,其實這是好事也不是好事,至少來說,像我這樣任性寫酒評,得罪大品牌酒,流量大瞭早就被滅掉瞭。如果我的新平臺梳理好,可能會有團隊來做賬號,這個時候流量可能會變大。
當然不少酒友會懷疑,那個時候做賬號會不會不純粹,有很多商業行為?從經營的方向上,那個時候會引導更多粉絲到線下體驗館品鑒白酒,這是一種變現,也是一種引導品鑒,隻有消費者真正會品酒之後,他才會有機會理解我的感受。從我的角度,往這個方向做的是值得的,當然我也會把控這裡面的利潤,不至於讓其成為坑消費者的體驗玩法。
今天的這篇文章,我介紹瞭我推動品酒圈發展的玩法,這個事工程量很大,因此快不起來,明後兩年多數酒友可能也看不出多少變化,但對於我的工作確實充實而繁忙。做這個事,我其實有個願景,就是十年之後,全國有兩層的煙酒店能夠轉型為帶體驗性質的煙酒店,全國各地的酒友都能到當地的體驗館品鑒體驗白酒。同時真正推出白酒品酒圈,希望我的夢想能夠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