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顾加额
苏州河摄影的“法师桥”
乍浦路桥的历史
乍浦路桥和外白渡桥之间的吴淞江段(苏州河),历史上被称为“头坝”,顾名思义曾是吴淞江上的第一道堤坝。苏州河北岸虹口区吴淞路以西原有条“头坝路”,现已无从寻找,但“头坝路”名字的存在,证明此地的历史。因为乍浦路桥这个位置的重要性,明清两代在此处先后建闸建渡,称“关桥闸”和“头坝义渡”。上海开埠后,美国传教士文惠廉在此建桥,1873年改木桥,1927年木桥改成钢筋混凝土桥。
乍浦路桥外文名字以文惠廉命名,曾经的中文名字较复杂,有头摆渡桥、白渡桥、二白渡桥等,因为东侧的外白渡桥比乍浦路桥建成晚,且乍浦路桥在1880-1900年期间一度消失,因而桥名众多,令研究者头疼不已。一般文献记载,“乍浦”的名字是1927年正式命名的,但根据上海历史研究者蒋伟民的考证,1901年的《申报》上就出现了“乍浦路桥”的名字。如果此说成立,“乍浦路桥”名字的历史又可以上推二十多年。
独特而神秘的光陆大楼
在乍浦路桥南堍的东侧,有一幢极具特色又不乏神秘感的大楼。在众多以上海为背景的影视剧中,它经常出现,以其独特的外型吸足人们的眼球。在如今的上海,集办公楼、公寓和剧院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建筑并不少见,但在近百年前的上世纪20年代,上海已经有了当时领风气之先的巨厦,就是这幢位于乍浦路桥南堍东南角的光陆大楼。
光陆大楼由匈牙利籍设计师鸿达设计,大楼高八层,部分区域高六层。大楼于1925年建造,1928年大楼底层设立的光陆大戏院开张,这是上海首家商厦内置戏院,定名为光陆大戏院,首映影片为西片《采蝶浪花》。1929年,光陆大戏院增加有声放映机,专映派拉蒙电影公司出品的有声对白片。
如今的光陆大楼,身姿依然挺拔地傲立于苏州河畔,和乍浦路桥及桥上来来往往的人们一起组成苏州河畔的绝美风景。
文、图:周力
编辑:杨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