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Cphoto
藍鯨財經記者 王涵藝
12月16日凌晨,山西省食品工業協會發佈訃告,山西汾酒(600809.SH)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因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於15日19時10分在並逝世,享年63歲。
圖片來源:山西省食品工業協會公眾號(“並”為太原市簡稱,記者註)
回顧來時路, 2005年44歲的李秋喜空降汾酒,並樹立“清香天下”的目標,幾年後汾酒迎來拐點時刻。2009年全面執掌後,正式開啟大刀闊斧的改革,汾酒進入黃金時代;而2012年破百億的神話,更是讓李秋喜在業內被冠以“清香教父”稱號。
李秋喜16年的汾酒人生,12年的一把手時代。“高調”與“強硬”是李秋喜身上最有特質的關鍵詞,也是他能夠帶領汾酒重回公眾視野,一路狂奔的重要原因。
從空降到上市
在進入汾酒之前,李秋喜還盤活過瀕臨破產的晉牌水泥集團,僅用瞭一年時間,晉牌水泥實現盈利。李秋喜的領導能力和決策能力被國資委所看重,也許正是因此,李秋喜才得以與汾酒結緣。
據名酒時空報道,從1988到1993年,汾酒銷量連續六年行業第一,一度占據瞭七成的市場份額。但由於1998年的朔州假酒案,汾酒跌入低谷,甚至十多年都頂著這口“黑鍋”,難以翻身。
直到2009年底,李秋喜當選汾酒集團新一屆董事長,擔起復興大任,汾酒的境況才開始轉變。上任後,李秋喜定下到2015年汾酒要實現“百億目標”。要知道,2008年汾酒營收僅為15.85億,2009年為21.43億,與百億目標相差甚遠。
可李秋喜僅用瞭3年時間,讓汾酒營收在2012年便突破100億。
李秋喜曾在采訪裡回憶:“我提出100億目標時,好多人說我外行、不懂、吹牛。但我心裡有數,2015年實現100億是絕對有把握的。真正讓我沒想到的是,這個目標的實現提前瞭3年。”
李秋喜“高調”與“強硬”還體現在其多次公開與茅臺“叫板”。針對“巴拿馬金獎”獲得者、開國大典上的國宴用酒、國酒商標等歷史問題展開爭論,成功讓汾酒再次成為行業關註的焦點。最終茅臺撤回國酒商標申請收場。
同樣也在那個時候,李秋喜拋出由“國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支撐起來的“中國酒魂”的品牌定位,打造瞭一個高密度的“文化汾酒”體系。
可一路高歌不常有,高潮與低谷總是交錯出現。
2012年,一紙限制三公消費禁令出臺,白酒行業“黃金十年”戛然而止,汾酒進入低谷期。
2013年12月,證監會提出山西汾酒與汾酒集團存在人員交叉、機構重合等問題。2014年,李秋喜辭任山西汾酒董事長,時任副董事長譚忠豹接任董事長。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山西省拉開國企國資改革大幕,李秋喜代表汾酒集團和山西省國資委簽訂“軍令狀”,對賭未來三年的業績,並表示“完不成目標任務,將引咎辭職”。對賭核心內容包括汾酒集團三年營收增長目標為30%、30%、20%;利潤增長目標為25%、25%、25%。
在簽軍令狀的前一天,李秋喜堅定地表示:“我可以不當官,但是汾酒的發展不能耽誤,一刻也不能耽誤。”也是那一年,李秋喜在北京西客站候車大廳吃泡面的一張照片刷屏,那可能是汾酒和李秋喜承壓最大的時期。
有志者事竟成,在外界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三年任期經營目標考核責任書》,汾酒和李秋喜一起做到瞭,汾酒在2018年提前完成瞭“三年經營任務”,實現瞭“三年任務兩年完成”。
2017年至2018年,李秋喜相繼完成山西汾酒男籃、汾酒商務中心、職工醫院等非酒類資產剝離,股份公司先後完成對寶泉湧、義泉湧、神泉湧、汾青酒廠等銷售主體的收購整合工作。斥資收購超6億資金的集團剩餘酒類資產的同時,戰略引進央企華潤,參與集團層面混改。
2019年,汾酒集團酒類業務全部並入股份公司,初步實現一體化運營,基本完成集團酒類資產整體上市,成為山西省第一傢、白酒行業第一傢整體上市公司。李秋喜再次出任上市公司董事長。
2020至2021年,汾酒加速向200億俱樂部奔跑。財報顯示,2021年實現營收199.7億,比2020年增長近60億,距離200億僅差不到3000萬。
藍鯨財經 王涵藝制圖
在資本市場上,汾酒股價也反映著李秋喜的工作成果。2009年12月22日第一次出任山西汾酒董事長,彼時,山西汾酒的股價僅為10元出頭(除權後),而2021年退休時已達每股310元。12年間,市值增長30倍。
2021年12月19日,年滿60歲的李秋喜到齡退休,不再擔任任何職務。原山西交通控股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清茂接任,汾酒的“李秋喜時代”正式謝幕。
用清香回答時代之問
曾經,清香型白酒在濃香型白酒快速崛起之下,逐漸喪失市場主導地位。這種困境長期制約著清香型白酒發展,“如何發展”成為時代之問。
相較而言,清香型白酒生產周期短,成本低。回答“其優勢是什麼”這個問題,是擺在所有清香型白酒,也是李秋喜面前最緊要的任務。
在2017年中國白酒清香品格論壇上,李秋喜在回答“什麼是汾酒”的同時,也回答瞭這個問題。李秋喜公開表示,選擇清香型白酒,就是選擇最健康的飲酒方式,就是選擇頂級的匠心品質,選擇最高雅的品位格調,選擇最深厚的文化底蘊,選擇最國際的發展潮流。這“五最”既定義瞭清香型白酒,又概括瞭清香型白酒的優勢。
除此之外,李秋喜還從文化角度將汾酒塑造為“中國酒魂”,在此基礎上,演繹出瞭後來行業所熟知的“活化石”、“活態文化”、“骨子裡的中國”等文化IP。事實上,在思維保守的汾酒集團內部,該提法還引發不小爭議。
為瞭將“中國酒魂”做透,李秋喜曾讓後任董事會秘書長的張琰光專職研究,將“虛”的文化做到瞭實處。文化品牌之路,成為汾酒第二次騰飛的內核。
為瞭打響“中國酒魂”的招牌,汾酒不惜重金投入營銷廣告,2011年汾酒廣告支出4.92億元,是2010年全年的凈利潤;2012年廣告支出7.63億元,也與2011年凈利潤不相上下。
當“中國酒魂”站穩腳跟後,汾酒又開始向外延伸擴展,走上瞭高端化、全國化的道路。在李秋喜之前的汾酒,產品影響力集中在低端。
中國酒業獨立評論人肖竹青表示:“其實不僅是山西汾酒,在整個清香型白酒市場,遍地都是平價產品。比如牛欄山、紅星、衡水老白幹、江小白、蒙古王……但在白酒行業,中高端市場才是各大酒企盈利的核心。”
李秋喜也意識到汾酒不做高端,不做產品結構升級,就相當於“慢性自殺”。所以緊接著汾酒拿二十年前生產的特級原酒研發瞭一款產品,起名“青花20”。結果“青花20”出道即巔峰,成瞭汾酒銷量和聲量的“扛把子”,更是在2022年成長為百億級大單品。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清香的崛起包括汾酒的崛起,背後更多是搭建起高端、中端、低端互融共進的局面。“2022年,除瞭汾酒老客戶的動銷率、復購率,增長更多屬於空白市場和新客戶的開拓,這是真正代表汾酒含金量很重要的一個點。”
李秋喜抓住機會,在青花系列不斷放大招,以次高端“青花20”為基準線,檔次向上提升為“青花30”。高端酒方面,則推出瞭“青花40”和頂級的“青花50”,青花系列分別覆蓋600至800元次高端、千元價格帶,以及2000至3000元往上的超高端,一度達到清香型白酒的價格天花板。
清香型白酒“釀、賣、喝”的全產業鏈條開始迅猛發展,很快在全國流行。與茅臺開辟的大醬香時代一樣,汾酒開辟的新一輪大清香時代,起到的引領作用也得到瞭全行業的認可。
李秋喜兩次帶領汾酒觸底反彈,不僅讓“中國酒魂”燃燒,也讓汾酒得以撐起清香型白酒的半壁江山。
在200億的當口,李秋喜到齡退休。
在新帥帶領下,汾酒的業績並沒有讓人失望。據2022年年報,實現營收262.1億元,同比增長31.26%,凈利潤80.96億元,同比增長52.36%。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67.4億元,朱丹蓬認為:“汾酒今年營收突破300億應該沒有問題”。
12年風雨兼程、破釜沉舟,當年這位受命於危難之間的“救火隊長”邁入花甲之年,酸甜苦辣盡在其中。誠然,屬於李秋喜的汾酒號列車已然到站,而汾酒號也將在新帥的帶領下不斷駛向新的高度。
朱丹蓬表示汾酒跨越式、全國化的發展,離不開李秋喜的貢獻。“他奠定瞭汾酒2.0的基礎,為汾酒發展貢獻瞭畢生力量。”
肖竹青這樣評論對李秋喜的印象:“李秋喜是非常有理想,有魄力,有責任,有擔當並且一身正氣、以身作則的好領導,他心有大局觀,身在山西謀天下事,在李秋喜任期內,整個汾酒體系充滿著幹事創業的熱情和激情。”
“李秋喜擔任汾酒集團董事長的時期是汾酒品牌勢能提升和汾酒業績增長最迅猛的時期,讓清香型白酒品類重回中國酒業主流香型陣營,讓汾酒重新回歸全國市場版圖。”肖竹青說。
對於李秋喜的離世,汾酒集團也發文悼念稱,李秋喜在汾酒工作十六年間,一直躬身於汾酒事業的發展,他高舉“汾酒 中國酒魂”大旗,堅持深化改革、文化引領、科學發展,不斷推動汾酒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為汾酒高質量發展作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在推動中國白酒行業可持續發展、推動中國白酒國際化等方面身體力行,為地方經濟和中國酒業發展作出瞭突出貢獻,備受業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