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不同地區糍粑制作的方法和吃糍粑的時間卻有所不同。按照傳統風俗,客傢人一般是立秋那天打糍粑。客傢人的糍粑是用糯米蒸到半熟、搗爛後制成的一種特色小吃,很多人都吃過。做得好的糍粑軟糯而又有嚼勁,表面撒一些白糖、炒熟的芝麻和花生碎末等,香香甜甜,令人回味無窮,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吃。那麼,客傢人的糍粑具體是怎麼做的呢?現在恐怕很少人知道瞭。你想看看打糍粑的場景嗎?想就跟我一起去梅州老城的油羅街去看看吧。
油羅街
糍粑
梅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城,人文底蘊十分深厚。梅州老城的故事講不完,特色小吃吃不厭。梅州老城裡小吃最集中的地方應該是油羅街瞭。
油羅街
油羅街是一條長約188米的南北走向的老街,基本保留著民國風格的騎樓式建築。油羅街的小吃種類豐富,其中以油炸類的小吃最多。
油羅街
油羅街
油羅街的十字路口有一間賣純手工糍粑的店鋪,打糍粑的師傅每天都會在店門口的走廊裡打糍粑,如果你有充足的時間,不妨停下來拍幾張打糍粑的照片或視頻。
一傢人糍粑
做糍粑的大致步驟是這樣的:將糯米洗凈後,浸泡兩三個小時(夏天浸泡的時間要縮短),撈起後放在飯甑(小木桶)裡,用柴火蒸到半熟,再倒進大石臼裡,用大木錘捶打。
有一次,我們經過油羅街,聽到街上傳來劉歡的《好漢歌》:“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哇,嘿嘿參北鬥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哇;說走咋就走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嘿嘿全都有哇,水裡火裡不回頭哇;路見不平一聲吼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風風火火闖九州哇……”
我循聲望去,但見十字路口的走廊上,一位戴著口罩的男子雙手握著長柄大木錘,高高地掄起木錘,然後用力向下捶打,錘子瞬間沒入石臼裡的糍粑中,然後又掄起木錘,再次向下捶打,如此反復,直到糍粑被打爛才停瞭下來。
接著,另一位男子從水桶裡取出船槳似的工具,插入石臼中,使勁地挖出一把糍粑,雙手將木槳柄快速旋轉幾圈後,糍粑就裹在木槳上瞭。
當他一邊跟著音響的節奏大聲吆喝,一邊高興地揮起木槳時,驚險的一幕突然出現瞭,隻見糍粑快速地從木槳上流瞭下來,眼看著糍粑很快就要掉到地上瞭,隻見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嫻熟地再次旋轉手中的槳柄,糍粑戲劇性地重新包裹在木槳上。
他把糍粑放入盆裡,分成一團一團後,裝入半透明的一次性飯盒裡,再撒上糖、炒熟的芝麻和花生碎末,蓋上蓋子就可以賣瞭。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吃糍粑,如果你到瞭我們梅州,我都建議你抽空去梅州老城走一走,逛逛梅州老街,品嘗客傢特色小吃,順便欣賞一下打糍粑表演,拍幾張照片或視頻發發朋友圈,相信會有不少人點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