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茶到底是不是普洱茶?不管你認不認同,這是一個相當狗血的問題。
特別是新出版的標準把曬青歸屬為綠茶後,讓眾多茶友大呼傷不起。難道傢裡面都存瞭幾十幾百公斤的曬青綠茶。那天下茶倉東莞那邊估計都要哭瞭,全特麼存綠茶瞭。
其實這個問題在2006年就應該結束討論瞭,這一年雲南技術監督局公佈瞭《普洱茶綜合標準》,將未完成後發酵(但必須要可以進行後發酵)的大葉種曬青茶,定義為“普洱茶(生茶)”,這個定義已經很明確的定義瞭生茶。
然而這事情到瞭2008年初,又有人舊事重提。當時雲南茶葉協會會長黃炳生在協會一片講稿《鑒定信心發展雲南普洱茶產業》中,建議普洱茶不要以生茶和熟茶來劃分,同時普洱茶的精華是後發酵,後發酵包括瞭人工發酵和自然發酵,而生茶沒有經過後發酵,所以屬於綠茶。
此言一出,市場上頓時又風起雲湧,眾多茶商和普洱茶愛好者又是一臉懵逼。
要向徹底搞清楚此事,我們得來看看明朝那些事…
在明朝,種茶很賺錢,雲南西雙版納的土司(不是面包的吐司)早已大量種植茶樹賣茶。當時西雙版納以及老撾,緬甸與中央政府進貢茶葉的道路從普洱到大理,再至昆明。因此普洱是當時一個重要的茶葉集散地。凡是從普洱銷售出去的茶葉都稱之為普洱茶。而大傢都知道熟茶是七十年代以後在正式成型出品的,所以普洱茶在熟茶誕生以前,這名字早已響遍大江南北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普洱茶是一個有歷史的名字。
而在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把茶葉分為紅,綠,青,白,黑,黃六大茶類,這種分類是按照制茶工藝和茶葉最終內質來劃分的。這個定義在當時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當時制定分類的專傢認為茶葉在加工成六大茶類中的某一類後,就停止瞭轉變,即使要轉變也是往變壞的方向轉變。按照當時的這種觀點,普洱茶被列入瞭綠茶的范疇。
為什麼會說有一定的局限性呢?因為白茶和生茶有一定的相似相似的,都需要有後期的陳化和後發酵過程。
到瞭2003年,雲南省指定標準的時候,將普洱茶定義為“以雲南省一定區域的雲南大葉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芽茶。”也就是說生茶還是原料,必須經過後發酵才能叫做普洱茶。
按照這個標準,現在很多茶廠生產的當年新生茶,都屬於賣原料。所以市面上眾多的青餅,青磚,青沱等等一律不能叫做普洱茶。
不過在當時,普洱茶並沒有像現在這麼暢銷,甚至有7542新茶時沒人買滯銷而後幹倉存放成為88青的佳話。既然不像現在這麼熱,當時也就沒太多的人去追究。
事情轉變是在2004年,原雲南茶科所所長張順高針對2003年制定的標準提出瞭建議,“普洱茶的定義和標準必須要繼承歷史,不能割斷歷史。有人說過去的傳統的茶不是普洱茶,是普洱茶的原料。乾隆皇帝喝的貢茶叫普洱茶,乾隆喝的難道是普洱茶的原料嗎?….貢茶肯定不陳化,芽茶,毛尖,女兒茶肯定不陳化。快馬加鞭送到皇宮,哪裡陳化呢?”
這確實也是一個問題啊。難就難在普洱茶是一種隨時間變化的茶。
總算到瞭2006年,《普洱茶綜合標準》出版,裡面把普洱茶生茶和熟茶進行瞭分開的定義:
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下生長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經殺青,揉捻,日光幹燥,蒸壓成型等工藝制成的緊壓茶。其品質特征為:外形色澤墨綠,香氣清純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綠黃清亮,葉底肥厚黃綠。
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下生長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采用特定工藝,經後發酵(快速後發酵或緩慢後發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品質特征為:外形色澤紅褐,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紅褐。
到瞭這裡普洱茶相對來說有瞭一個客觀的定義。然而我們回到前文,雲南茶葉協會會長黃炳生在2008年又建議把生茶歸為綠茶,這簡直又是無事找事給茶廠出難題瞭。總之普洱生茶身份的認定來來回回,曲曲折折。
如果把生茶的成長類比人生的話,就會看到一樣存在同年,少年,青年,直至老年的演變過程。如果說新生茶不是普洱茶,難道娃娃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