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近能不能去日本的问题,网上分成了两派,各执一词,吵的还挺凶。
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游客是日本旅游业的“顶梁柱”,2025年1-9月,就有748万人次跑去日本玩,是日本最大的游客来源地,远远超出第二名679万次的韩国。
今年7-9月的,苹果每个中国人在日本消费24万日元,共计消费5900亿日元,远远超过韩国游客在日本的消费2070亿日元。
而且现在旅游业也是日本的经济支柱,占GDP的比重高达8%。日本经济数据也显示,现在消费不振,急需大力发展经济。
现在中方突然发出提醒,日本媒体一下子炸了锅,旅游圈也是急得不得了。
先说说我的观点:只要搞清楚一个事,就可以决定现在去还是不去——那就是你为什么去?
我把需求分成两大类:软需求和硬需求。
先说软需求,也就是去日本旅游。可以退票可以暂不计划,属于可去可不去的。
这种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只是有这个想法,还没辅助任何行动,比如我想去鼓浪屿,但我没买票没定酒店没请假,还没辅助任何行动。
这种情况就暂时不要去,为什么暂时不要去?
不是说国家现在提倡不去才不去,单单从小老百姓个人自身情况出发,就中日现在这个情况,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现在不去,又不代表以后永远都不能去,以后的日子还长,那咱就以后再说。
反正这个岛国又不是马上被海淹了,还能跑了不成?
第二种情况是想去日本旅游,而且机票买了,酒店房间定了,年假也请了,就差出行了。
这种情况就别考虑太多了,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用太考虑别人的想法,直接去就是。
不过毕竟是异国他乡,还是要注意安全,小心谨慎为要,防人之心不可无。
再说说硬需求,也就是过去探望亲人、出差、留学等等情况,这些都是非去不可,无法避免的,那就直接去。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别管网上另一派怎么说,按照自己的实际来即可,这种考虑也无可厚非。
我就是一个普通小老百姓,我做的分析也是出自于普通人的接地气想法。我的分析也是基于人与人的交往,日常生活经验得来的。大国交往的那套逻辑咱不懂,也不想懂,但是生而为人几十年,还是有些生活经验可以分享的。
在我看来,做人得有两样撑着:
一是大气。
就是眼光放远点,格局大一点,别老盯着自己那点小九九。
你想想,人活在世上不是孤岛,你属于某个家庭、某个单位、某个地方......层层叠叠的关系网里,你是其中一环。
在家里有意见可以关起门说,但出了门,你能当着外人的面说自己家人坏话吗?在单位有不满可以内部沟通,但你能逢人就吐槽公司吗?
更别说更大的集体了。
外人眼里,你就是他们的一部分。你拼命跟自己撇清关系、划清界限,人家不会觉得你多清醒、多独立,只会觉得这人多少有点毛病。
一个是骨气
平时待人接物,我确实信奉以善意先行。可这玩意儿得双向啊!
假如对方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你:我不喜欢你、看不上你、不想和你做朋友、也不怕得罪你。这时候你还死皮赖脸凑上去?
别天真了。
你以为你的诚意能感天动地?不会的。人家只会更瞧不起你,觉得你没底线、没原则、好欺负。
热脸贴冷屁股这种事,偶尔一次叫大度,次次如此就是犯贱。
关于这件事,大家怎么看呢?是去还是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