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老张今天带大家聊聊泰餐,提起泰餐不少人还能想起曾经动辄排队4小时的热闹场景,但如今的泰餐圈早已呈现两极分化的鲜明反差。
冰火两重天
曾经的“泰餐天花板”太食獸,2023年巅峰时全国门店超60家,进驻北京国贸、长沙国金中心等顶流商场,如今一年时间门店缩水至20家,相继退出南京、深圳、广州等多个市场,贵阳、徐州等地门店甚至开业仅一年就匆匆闭店。
同样陷入困境的还有星叶南洋料理、天泰等知名品牌:星叶南洋料理从今年2月的18家门店缩减至不足10家,厦门、上海等地门店悉数关停。
有“上海泰国菜鼻祖”之称的天泰,不仅全国门店全关,还因拖欠工资、断缴社保陷入经营异常,被列入被执行人名单,执行标的达681.56万元;网红品牌迷你椰泰式大排档更是从300多家门店骤减至60余家。
但与此同时,一批新兴泰式小排档却逆势突围。2023年成立的泰破ThaiPo泰式小排档,短短时间内就在长沙、重庆、武汉等城市开出近20家门店,居里泰式小排档等品牌也势头迅猛。
这种“老牌收缩、新牌崛起”的格局,本质上是消费市场迭代的必然结果——在当下的消费环境中,“为情绪买单”的热度正在消退,“理性性价比”才是留住食客的核心。
老牌陨落
很多人会疑惑,曾经火爆的泰餐为何突然“失宠”?其实并非泰餐品类失去市场,而是传统泰餐品牌的运营模式逐渐脱离了消费者需求。
早期的泰餐品牌大多走中高端正餐路线,人均消费集中在120-160元,不仅价格偏高,门店模型也偏“重”。
以太食獸为例,其“泰餐+茶餐厅”的创新模式曾是核心优势,复古风装修、在地化改良菜品一度契合社交传播需求,但随着同类品牌增多,新鲜感褪去后,高定价与实际体验的落差逐渐显现。
再加上这类品牌普遍扎堆顶流商场,租金、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在消费降级趋势下,自然难以持续。
更值得注意的是,餐饮行业的“轻量化”趋势早已蔓延至各个品类,不止泰餐,不少日料、西餐品牌也在通过简化装修、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从而下调价格带。
传统泰餐品牌固守原有模式,既没有跟上成本控制的节奏,也没有洞察到消费者从“追求仪式感”到“看重实用性”的心态转变,陨落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破局之道
虽然老牌泰餐品牌陷入困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泰餐品类失去了竞争力。
相反,新兴泰式小排档的崛起,恰恰证明了泰餐仍有广阔市场,只是需要找到新的生存逻辑。
这些新兴品牌的共同优势的是精准把握了“性价比”核心:人均消费控制在60-70元,通过轻量化装修减少租金压力,聚焦泰国街头小吃等高频消费品类,既保留了泰餐的特色风味,又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这种“小而美”的模式,既契合当下的消费趋势,也更容易实现规模化扩张。
但性价比不等于降低品质,这也是泰餐品牌需要把握的核心平衡。
在我看来,未来能站稳脚跟的泰餐品牌,既要避免传统品牌的“重资产、高定价”陷阱,也要摒弃部分网红品牌“低价低质”的短视做法。
可以尝试聚焦核心菜品,通过优化供应链控制成本,在保持食材新鲜、风味地道的基础上,打造差异化优势——比如推出特色限定菜品、优化用餐细节体验等。
此外,消费市场并非只有“高端”和“平价”两个极端,人均80-100元的中间价位带仍有巨大空间。
品牌可以在这个区间内,兼顾适度的氛围营造与合理定价,满足消费者“既想偶尔改善伙食,又不想过度消费”的需求。
餐饮行业的竞争终究回归本质,泰餐圈的洗牌只是行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那些能读懂消费趋势、守住品质底线、找准定价策略的品牌,才能在市场变化中持续走下去,而固守旧模式、忽视消费者需求的品牌,终将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