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常年穿梭在国内外景点的旅游达人,我最近的社交圈被一条消息刷屏——不少朋友把原本敲定的日本行程纷纷改签,有人转去了韩国,有人改道欧洲,原本热闹的日本旅游交流群里,如今满是退单攻略和行程调整建议。而这并非个别现象,打开近期新闻就能发现,一场席卷日本旅游业的“退单潮”正在蔓延,曾经靠着中国游客撑起半壁江山的日本旅游市场,如今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
我的朋友小夏就是这场退单潮中的一员。她早在三个月前就订好了12月初去北海道的滑雪行程,从札幌的酒店到雪场的教练预约,甚至连函馆的海鲜餐厅都提前做了预订。可就在上周,她突然告诉我行程全退了,改订了去长白山的机票。“主要是担心局势不稳定,而且看到中国发布的赴日旅游提醒,心里总有点没底。”小夏的话道出了很多游客的心声,而她提到的旅游提醒,正是此次订单取消潮的关键导火索。
一切的转折始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在国会答辩中发表的涉台挑衅言论,这一言论引发中方强烈抗议,也让中日关系的紧张情绪传导至旅游市场。中国驻东京旅游办事处主任欧阳安明确表示,该错误言论已对中日文旅交流产生实质性影响,随着中国政府发布旅游、留学提醒和预警,航空公司陆续推出免费退改政策,中国游客赴日意愿大幅降低。这种意愿的变化,很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订单取消数据。
东日本国际旅行社的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11月17日一天,中国赴日旅游团的取消量约占整体订单的一成,可到了18日,这个比例就飙升至七成,剩余三成订单也岌岌可危。更让人担忧的是,这场退单潮正覆盖不同类型的出行需求,据该旅行社统计,12月份订单中,已有约20个研学团、企业和政府交流团取消了赴日行程。
在日本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北海道,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作为中国游客冬季赴日的首选之地,这里的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早已做好迎接旺季的准备。札幌溪流酒店每月平均接待约3000名中国游客,酒店经理清水贤司无奈地表示,自中国发布旅游提醒以来,11月已有约70笔中国游客住宿订单被取消。“眼下正临近农历新年和冰雪节等入境游客预订高峰季,希望影响不要扩大到关键旺季。”他的担忧并非多余,北海道政府已紧急召开对策会议,综合政策部部长中村昌彦坦言,正值冬季旅游旺季前夕,中国游客订单取消的迹象令人忧心忡忡。
除了酒店行业,旅游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更是“雪上加霜”。在名古屋从事旅游包车业务的李静向记者诉苦,从11月21日起的用车订单就陆续被取消,12月整月的中国游客订单已全部确认取消。“公司的司机几乎都处于‘无单可接’的状态,我们多辆运营车辆是贷款购置的,往年这个时候早该进入旺季,现在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李静的困境,是日本旅游相关从业者的缩影,随着订单的大量流失,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着运营压力陡增、员工生计受影响的难题。
之所以一场退单潮就让日本旅游业如此“受伤”,核心原因在于中国游客在日本旅游市场中的支柱地位。日本政府观光局统计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日本共接待外国游客3165.1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达748.7万人次,排名第一,占比约四分之一,同比涨幅更是高达42.7%。中国不仅是日本旅游业规模最大的客源国,更是消费力最强的群体,这意味着中国游客的缺席,将直接撼动日本旅游市场的根基。
专家已经给出了悲观的预测,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木内登英估算,中国政府的旅游提醒可能令日本今后一年的旅游消费收入减少约1.79万亿日元(约合115亿美元),这一数字将直接导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减少0.29%。要知道,旅游业约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7%,这样的冲击无疑会对日本整体经济产生连锁反应。如今,日本股市的入境游相关股票已全面下跌,投资者对日本旅游业的信心正在不断流失。
从旅游达人的视角来看,日本旅游业的这场“寒冬”本可避免。旅游交流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当政治挑衅打破了这种平衡,游客用脚投票自然是必然结果。曾经,日本的樱花季、枫叶季、滑雪季都能吸引大批中国游客,我也见证过两国文旅交流的热闹场景。但如今,看着朋友的改签信息和新闻里的退单数据,我更希望这种紧张局势能尽快缓解。毕竟,优质的旅游资源值得被欣赏,但安全与尊重,永远是游客出行的第一前提。对于日本旅游业而言,想要走出困境,首先需要正视自身的问题,用实际行动修复信任,这才是重拾中国游客信心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