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菜市场买豆腐,看着摊位上白花花、软乎乎的一堆,是不是觉得闭眼拿一块都不会错?
先别急着下手!作为吃了二十多年豆腐、跟菜市场豆腐摊老板混得比亲戚还熟的“老饕”,今天必须给你扒点内行门道,
买豆腐这事儿,学问大了去了,尤其是碰到以下5种,别犹豫直接转身走,老板心里门儿清:“这主儿懂行,忽悠不了”。
第一种,颜色白得晃眼的“美白过度款”。
咱先搞明白一个常识:豆腐是黄豆做的,黄豆磨出来的豆浆本身带点淡黄色,压制成豆腐后,自然色泽应该是乳白色或微微发黄,带着粮食本身的温润感。
那些白得像刷了墙、亮得像涂了油的豆腐,大概率是“科技与狠活”的产物。
上次我在菜市场就碰到一块,白得刺眼,老板还一个劲推销“这豆腐干净”,我凑上去闻了闻,连点豆香味都没有,扭头就走。
后来跟常买的王老板聊起,他撇撇嘴:“正经豆腐哪有这么白?都是加了东西提亮的,好看是好看,吃着没味儿还不实在。”
记住,选豆腐跟选对象一样,自然的才是最好的,过分美白的,咱惹不起躲得起。
第二种,闻着有酸味的“发酵款”。
新鲜豆腐凑近了闻,是淡淡的豆香,清清爽爽,闻着就让人有食欲。
可要是闻到一股酸溜溜的味儿,甚至带着点馊味,别抱有“可能是特殊工艺”的幻想,直接pass!豆腐发酸,说白了就是存放不当或时间太长,已经不新鲜了。
王老板跟我说过:“豆腐这东西娇贵,温度稍微高一点就容易‘变脸’,发酸就是它在‘抗议’,告诉你‘我不能吃了’。”
有次我邻居图便宜买了块发酸的豆腐,回家炒了吃,结果一桌子菜都带着怪味,最后全倒了,纯属花钱买罪受。
第三种,摸起来黏手的“拉丝款”。
买豆腐必须上手摸一摸,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优质豆腐摸起来是湿润的、顺滑的,稍微用力按压还能回弹,手上只会沾点潮气,不会黏糊糊的。
但如果摸上去黏手,甚至能拉出细丝,或者表面有一层滑腻的黏液,赶紧松手转身。
这里要分清一个误区:有些老豆腐表面会有一层淡淡的淡黄色黏液,那可不是变质,是豆腐自然析出的蛋白质,闻着有豆香,这种是“好东西”,煎着吃特别香。
但那种深黄色、黏手还带异味的,就是实打实的变质了,王老板教我一招:用手指蘸点黏液搓一搓,发黏还结块的,果断放弃。
第四种,按压没弹性的“软塌款”。
不管是嫩豆腐还是老豆腐,都得有点“骨气”。嫩豆腐虽然软,但轻轻按压会微微晃动,松手后能慢慢恢复原状;
老豆腐就更不用说了,质地紧实,按压下去弹性十足,不会一按一个坑。
那些按下去软塌塌的、松手后毫无反应,甚至一捏就碎的豆腐,要么是含水量太高,要么是存放时间太久,已经“没了精气神”。
上次我就踩过这坑,买了块一按就塌的嫩豆腐,回家做麻婆豆腐,炒到锅里全碎成渣,变成了“麻婆豆腐羹”。
后来王老板教我:“挑豆腐先按边角,有弹性、不碎不散的,才是正经货,没弹性的都是‘软骨头’,口感差还不新鲜。”
第五种,包装破损、来源不明的“三无款”。
现在很多人图方便买盒装豆腐,这时候千万别忽略包装。
那些包装破了洞、漏了水,或者标签上没写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的,再便宜也别买。
散装豆腐更要注意,要是放在脏兮兮的容器里,周围还沾着别的菜叶子、水渍,甚至苍蝇乱飞,直接绕路走。
王老板说:“豆腐含水量高,特别容易吸味和滋生细菌,包装不好或环境脏,再好的豆腐也得变坏。”
还有那种价格比市场价低一半的,别想着捡便宜,大概率是存放时间长了急于脱手,买回家放不了半天就变质,纯属浪费钱。
除了这5种“雷区”,再给你分享几个豆腐摊老板不外传的挑选技巧。
首先是“三看”:看颜色(自然乳白或微黄)、看切面(光滑整齐,没有大孔洞)、看形状(规整完整,边角不破损);
其次是“二闻”:闻豆香(有淡淡的黄豆清香)、闻异味(没有酸味、馊味等怪味);
最后是“一摸”:摸手感(顺滑湿润有弹性,不黏手)。不同豆腐也有不同挑法:
炒豆腐选老豆腐,质地紧实不易碎;做汤选嫩豆腐,口感滑嫩易入味;减肥的朋友选内酯豆腐,热量低还清爽。
买对了豆腐,保存也很关键,不然再好的豆腐也容易浪费。
分享两个王老板教我的“保鲜秘诀”:
一是盐水浸泡法,500毫升凉白开加5克盐,豆腐放进去完全浸没,保鲜膜封好放冰箱,3天内都新鲜;
二是花椒盐水法,水里加十几颗花椒和少许盐,既能保鲜又能增香,煮豆腐时还能去豆腥。
切记别直接把豆腐放冰箱,容易冻伤还会串味,也别用生水浸泡,会加速变质。
豆腐这东西,看着普通,却是餐桌上的“百搭王”,煎炒烹炸炖样样在行。
但前提是得买对新鲜优质的好豆腐,不然再好的厨艺也白搭。
记住今天说的这5种不能买的豆腐,再用上挑选和保存技巧,下次去菜市场买豆腐,保准老板对你刮目相看,再也不敢用劣质豆腐忽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