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强
编者按
当前,文旅消费持续升温,不论是北京市民还是来京游客,都迫切需要“有文化、有创意、有温度”的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调查”栏目推出“锐观文旅”系列报道,聚焦北京文旅发展的痛点与亮点:既直面现实问题,也解析成功案例;既关注游客的真实感受,也倾听从业者的心声与思考。
我们期待通过深度观察与理性分析,为北京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份参考,让游客的每一次出行都能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让文旅真正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桥梁。
实地探访
在热门商圈文创店挑选半天难下手
游客:“就想淘点特别的”
北京热门商圈的文创店内许多纪念品设计雷同,不少游客有心购买却挑不出有新意的产品。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金秋,北京又迎来旅游旺季,文旅热带来文创热。连日来,记者走访王府井、前门、西单三大商圈的20余家文创店发现,带有故宫、天坛、长城元素“老三样”的文创产品,稳稳占据货架核心区。但不少游客吐槽,相似的设计、重复的图案,这些“老套路”让他们感觉到有点乏味。
王府井百货大楼南侧有家文创快闪店,王府井书店里有文创售卖区,喜悦商场里有多家文创店……游客雯雯说,自己“就想淘点特别的”,可她连逛几家、挑选了半天发现,热销款绕不开“老三样”元素,创意不足。就拿故宫款冰箱贴来说,离不开紫禁城建筑造型、红金配色,加上个开门造型,就成了售货员口中的“新款”“爆款”。
三年前,一项覆盖2000多名青年的调查显示:53.6%的受访者不喜欢文创同质化。如今,文创市场让消费者满意了吗?
记者在本市多个商圈、景点随机采访了50名游客,其中20人表示只要产品设计美观,不介意高频使用老图案;26人表示故宫、天坛、长城元素本身极具吸引力,但如果市场上长期缺乏有新意的设计思路、呈现方式,会让人审美疲劳;4人直言,千篇一律的设计套路已经让他们失去了购买兴趣。
在外来游客扎堆的大栅栏商业街,这一问题尤为凸显。记者从东头走到西头,发现每家文创店的货架核心区,准有故宫、天坛、长城元素文创,却经不起细看——多是地标元素的简单拼接。有游客在网上评论:每家店都像复制粘贴,在哪儿买都一样。
退休教师郭先生曾多次来京旅游,他的感受颇具代表性。郭先生拿起一个印着祈年殿剪影的明信片对记者说:“类似的图案,我年轻时来北京买的手提包上,就有一个。这么些年过去了,卖的还是它。”
游客对“老套路”脱敏了,商家为何不主动引入新样式?前门大街一家文创店的售货员道出缘由:“老板说了,冒险进新款万一游客不认、不乐意买怎么办?”
商家求稳,游客慕新。如何让京味文创大胆创新、凸显更多创意,亟待破题。
深度观察
不想落俗套,他们出奇招
“老套路”文创长年占据旅游商店货架,但挑战它们的“新势力”也在努力生长。扎根胡同的原创小店、提供“情绪价值”的老字号、深挖文物故事的博物馆,不同主体正用各自的方式,让京城文创百花齐放。
探索1
胡同小店深耕六年用原创开路
许多游客特意来到“京味拾光”打卡、选购文创。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站牌冰箱贴、公交车积木、胡同故事手账本、北京水彩复制画……全市首个“北京礼物”京味文化主题店“京味拾光”,藏在青砖灰瓦的杨梅竹斜街里,是家售卖区只有21平方米的文创小店,几百款产品都是坚持原创的“独家定制款”。
国庆中秋8天假期,小店销售额突破11万元,比一些主打“老三样”的热门商圈文创店还高。“选在这儿开店,就是想远离商圈‘走马观花’式的氛围。”门店负责人说,来杨梅竹斜街的游客,大部分喜欢小众、有特色的产品,不愿落俗套。
“京味拾光”今年3月开业,靠着“独家定制款”,收获大批拥趸。入秋,气温走低,货架上立马多了很多“秋味”。一款白塔寺主题水彩复制画,书本大小,装帧精美,售价每幅38元,画面中的建筑古香古色、白蜡树披着金叶,色调柔和不刺眼。“这种小画在其他店没怎么见过。看到它,就想起北京的秋天,比单纯印个白塔的冰箱贴有味道、耐看。”一位购买者评价。
不久前,“京味拾光”又上新水彩复制画大幅画作,原画来自知名艺术家华宜玉,团队花了很大力气才谈下文创衍生品开发合作。销售数据也令人欣喜:店里各类水彩画月销量稳定在800幅左右,堪比“爆款”站牌冰箱贴。
从事文创设计已有10年的李成阳认为,游客反感文创“老套路”,说明在供给端有大量文创公司沦为“地标图案搬运工”。有业内人士认为,文创公司反复用故宫、天坛、长城元素,表面看是选了张“安全牌”,本质上是急功近利——“拿来”最省力,能跟风挣快钱。
文创设计师郑女士发现,这几年,文创产业像是刮起了“旋风”,很多想要挣快钱、却根本不懂文创的公司加入进来。他们要么跟风简单复制粘贴,要么是产品没打磨好就匆忙上市。“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有起码的对文化的热爱,更要有耐心。”
反观“京味拾光”,足足用了六年才打通“开发—设计—制作—销售”全链条。就拿北京胡同故事手账本来说,策划、设计团队数不清熬了多少夜,查了多少资料,才从众多胡同中筛选出最有特色的22条;他们带着画家团队到胡同实地创作,设计方案反复修改10多版才定稿;制作环节,多家工厂同步打样,最后才确定合作伙伴;销售端除了开设线下门店、培训售货员,还推出网店和社群,定期分享产品背后的胡同故事,积累了几千名忠实粉丝。
扫码走进“京味拾光”
探索2
老字号靠“情绪价值”突围
全聚德推出“好的鸭”文创体验。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6月的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8月的北京国际礼品展、9月的服贸会……作为文创设计师,李成阳经常逛展会汲取灵感、借鉴创意。三场大型展会里,全聚德“好的鸭”系列文创让他眼前一亮:“毛绒玩具能互动,能提供‘情绪价值’,一下就突出重围了。”
展台上,工作人员拿着“好的鸭”毛绒玩具演示:轻轻摇晃,玩具发出“嘎嘎”的叫声;“巨有面儿”鸭饼盒展开是毛绒耳机包,能揣在兜里;“小倔强”甜面酱玩偶捏起来软软的,还原了酱料的黏稠手感。
售卖过程中,这些毛绒玩具的“情绪价值”更是拉满。“您瞧瞧这鸭子,酥皮儿透着焦香——得嘞,给您包上福字油纸!”店员为顾客演绎烤鸭的“片制”仪式,把所有毛绒玩具包进油纸后,还会按照过去包烤鸭的方式进行打包。
“购买的是毛绒玩具,却体验了吃烤鸭的仪式感!”李成阳说,自己在展台旁边围观了很久,很多顾客从店员手中接过包裹,还用手机拍摄了全过程,“老字号突破‘老套路’下场搞文创,思路、玩法很新奇,值得很多企业借鉴。”
探索3
博物馆文创承载文物故事
在首都博物馆“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展厅尽头的文创区,两件西周青铜簋之间的故事成为文创开发灵感。
这是一款名为“一错三千年”的冰箱贴,打开包装,会看到青铜器造型的盖子上有个“哭脸”表情,推动盖子,里面是个“笑脸”。购买时,店员会一边推动冰箱贴的盖子,一边介绍文物的故事——考古专家根据铭文推断,圉簋、伯鱼簋的盖与身,在下葬时可能混淆了,一错就是3000年。
记者发现,很多顾客购买完“一错三千年”冰箱贴,还会返回展厅,走到圉簋、伯鱼簋的展柜前,再好好看看文物介绍。
据统计,自开展以来,“一错三千年”冰箱贴销量已将近700件,成为展览“爆款”。房山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挖琉璃河遗址的历史细节,让文创不只是文物复刻,更是北京“城之源”历史的载体。
业内呼吁
别让“山寨”毁了好文创
如何避免深挖文化内涵、反复打磨细节才诞生的好创意,沦为新一轮的“套路”?文创行业从业者张继昊表示,好创意是文创产业的生命线,知识产权则是守护这条生命线的重要屏障,“正版刚起步,盗版已扎堆”是文创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的“爆款”天宫藻井冰箱贴,曾被称为“北京最难买的冰箱贴之一”,官方售价168元,常常需要抢购,在二手平台甚至还出现了溢价现象。但是记者发现,网上存在大量借鉴这款产品设计思路的“山寨货”,购物平台上,最便宜的只要3.8元,还包邮,已经有15人付款。
采访中,李成阳、郑女士和张继昊都表示知道天宫藻井冰箱贴的遭遇。
文创产业从业者表示,面对文创产品侵权乱象,仅靠有关部门事后追责与市场清理显然难以根除顽疾,文创企业必须提前行动起来——刚有核心设计就立刻开始启动商标、版权、外观专利注册等工作,避免创意意外流出被不法商家抢先“占坑”;在创作阶段,证据要留全,从草稿、修改记录到最终成品,用时间戳、云存档、版权登记等方式存好证据……这些工作都往前做,维权时才能清晰证明原创归属。